新市城开仓放粮的布告发出来之后,城内百姓无不欢声雀跃,奔走直告。城内不足两千百姓,每人只放一斗,算上一些在城外居住的乡下百姓,估计一次来领粮的人约有三千人。一次放粮三百石左右,量虽不大,但能振奋人心。
不仅如此,牵招还放出消息,在建安五年剩下的几个月中,每个月都会放一次粮。这个消息直接引爆整个新市城。
很快,首次放粮的时间到了。衙署门口,两万多斤粮食堆积成一座小山。
初时,百姓还有些担忧,不敢去领。直到有人开了头,拿到了粮食之后,城内百姓都挤着去衙署领粮去。一时间,衙署门口,人山人海。只一天时间,两百多石粮食就发放完了。
二十多天之后,牵招再次发出布告,几天后衙署放粮,仍是每人一斗。这消息很快就传遍了整个县城,也传到了城外乡村。上一次放粮时,新市附近乡村的百姓虽然听到消息,但没有几个真的去领粮,一则路途遥远,二则怀疑有诈,怕自己白跑一趟。
又到了放粮的时间,百姓早早聚集于衙署门口。牵招调来了军队,维护秩序,同时派人手,对来领粮的百姓一一登记,以避免冒领或重复领,上次放粮就出现过这种情况。显然,牵招也是吸取了上次放粮的经验,准备充足。
很快,放粮开始了,整个过程井然有序。到了午时,牵招来到了城门口,因为附近的百姓要当天领粮当天回去,一般都是凌晨出发,将近午时才能到达新市城。牵招让人注意清点,进城的百姓也要通报姓名,专人登记,才能进城。
午后,一个大眼睛的人,带着三四个人想进城,此人正是黑山军渠帅李大目。原来,新市首次放粮后,消息就传到了真定,两城距离才四五十里路,这消息传得也快。
黑山军缺粮,张燕得知消息时,粮早就放完了,他就嘱咐李大目关注此事。这次新市再次放米,李大目一得到消息,就带着几个士兵来查探究竟。当然,黑山军的士兵本身就是百姓,都不需要伪装的。
他刚想进城,就被士兵拦住了。
“注意,进城的人需事先登记,先去登记。”
李大目并不在意,就去排队登记。
“姓名?”
“李目。”
“哪个目?”
“就是大眼睛的那个目!”李大目把中间的大字去掉,以李目为名,但仍下意识地展示出自己眼睛大的特点。
“哪里人?”
“常山真定人。”
“真定人?那你没资格领粮,只有新市人能领粮。”负责登记的人没好脸色,真定那么远,跟来占我们新市的便宜,合适吗?
李大目微怒:“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