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书城网

字:
关灯护眼
我的书城网 > 万历外史 > 第九十一章 上下左右(下)

第九十一章 上下左右(下)

五个秀才间的辩难本是相互印证,以求有所进益,这也是士子们在一起常做的一样事情。一个人闷头读书,难免会有缺失之处,这般相互发问,便能有查缺补漏的功效。然而当话题谈及孟子时,五个人就分成了两拨,直接对立起来。

这一起“嘴仗”发端于赵澍坪和吕成亮之间。

赵澍坪道:“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可见圣人对其是赞许的。孟子曰:惠而不知为政。责其有及人之近利,无经国之远猷,这已偏离了孔夫子的本意。须知子产所做之事虽却是有惠于百姓的实事,岂可以施恩讨好视之?若非如此,又如何能让百姓信服?”

吕成亮道:“承泽此言差矣。孟子之语,是责子产本末倒置,而非恩惠示人。子产以其乘舆济人于溱洧二河之名,这只是末节。如果在河上修桥,那么百姓还会有渡河的难题吗?也就无须再用他自己的车驾了。”

赵澍坪道:“子明焉知济人于溱洧不是解人燃眉之急?难道对此视而不见,只去派人修桥,让百姓过上数月再渡河就是对的?你又怎知子产未成其徒杠行人小桥舆梁行车大桥?”

吕成亮道:“书中未载,承泽又怎知子产修了桥?”

赵澍坪道:“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书中未载,难道就未做过么?”

吕成亮笑道:“承泽既然非孟子之说,又何以引孟子之语?”

赵澍坪也笑道:“可见孟子自相矛盾,难以自圆其说。”

“子产惠人”出自论语宪问,“惠而不知为政”出自孟子离娄下,“尽信书不如无书”出自孟子尽心下。

论语章句杨铮只学了一小半,不过论语的正文却已大略通读过一遍,脑子中还有些印象。孟子章句虽还未学到,但也并非全然不知,至少最著名的几个篇章、典故还是记得的。加上吕、赵二人又分说地比较清楚,因而杨铮理解起来并不困难。

苏轼曾作过一篇论语说,对后世影响极大。朱熹为论语作集注,就有许多条目引征自论语说。苏轼本身又是文坛偶像,到此际虽已故去近五百年,但在文人当中仍有数不尽的粉丝,其“辩孟”的观点自然会有许多拥趸。

赵澍坪的辩孟之语,便大抵承袭自苏轼。

不过杨铮又听了片刻,随着两个秀才将话题铺陈开来,就知道他们的分歧并非是对经义的理解,而是源自处事的不同态度。

简单地说,赵澍坪认为孟子的言论太过“务虚”,虽然道理非常高大上,但对于具体事物而言,却没有多大实际用处。而吕成亮则认为,对于孟子的言论要认清根本、抓住核心,绝不能断章取义,曲解孟子的本意。

赵澍坪在衙门中历事,比较看重实际,执此态度并不奇怪。而吕成亮因曾游学于江南,受了泰州学派的影响,思想上比较“前卫”,有那么一点民权解放意识,力挺孟子也在情理之中。

其实这二人倒没什么原则性冲突。赵澍坪并非否定孟子,只是认为凡事应从小处着手,更看重实用性,这与苏轼的观点也是一脉相承。苏轼任地方官时,做了许多实事,实际上他对于孟子的民本思想是非常推崇的。

吕成亮于“务实”方面虽不如赵澍坪,书却读得颇为扎实,加上在外游学期间,于“辩孟”方面长了许多见识,应对起来很是自如,赵澍坪不免渐渐落了下风。

李宗书、马世杰二人见状,便开始给赵澍坪帮腔。吕成亮一对三就有些吃亏了,幸有胡忻相助,这才扳回了局面。

杨铮在旁听着,不禁想起论语公冶长中的一篇内容:“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孔子对子产的评价可谓极高,这君子之道,便是孔子所倡的为政之道。孟子说子产“惠而不知为政”,其论调与孔子相左,被人批驳自是难免。

说起来孟子可谓藐视权威的典范,与孔子的某些论调相左只是其一,其民贵君轻之说,当其时便让许多诸侯不喜。

本朝太祖更是深恨之,曾道:“使此老在今日,宁得免乎!”孟子一书也因此遭到删减,内容少了许多。原本朱熹所作四书章句有二十六卷,至本朝通行的却只有一十九卷,便是因此之故。

那五人又论了一会,大概是酒喝得有些多,辩难就成了抬杠。

李宗书道:“我前阵子看了本书,上面有首诗是这样写的:乞丐何曾有二妻,邻家焉得许多鸡。当时尚有周天子,何必纷纷说魏齐。”

杨铮心道:“这诗听着好耳熟啊!”

吕成亮道:“这是宋人所作道山清话上的吧?不过笑谈而已,如何可以当真!”

李宗书笑道:“子明说是笑谈,难道这些不是孟子所论所为?”

吕成亮道:“齐人二妻,是讽人之伪势。常有人自称识得某官,狐假虎威,其实根本毫无瓜葛,此类行径诸位都不鲜见吧?攘鸡是借喻苛捐杂税,既知是错的,便当立即改正,不可借故拖延。这首诗不过断章取义,难道不是笑谈?”

胡忻道:“不错!周天子分封诸侯,彼时君臣之分又岂可与此时等同。若以此分,春秋诸多先贤,怕是大半都当不得了。”

马世杰道:“这书我也看了,上还有一首诗:完廪捐阶未可知,孟柯深信亦还痴。岳翁方且为天子,女婿如何弟杀之。慕之亦信其真否?”

胡忻笑道:“成绩兄此言大谬,孟子所痴者仁也,至于舜、象故事的真伪,又有何关系呢?若只问事而不求义,岂非买椟还珠,舍本逐末?”

杨铮听那几人争论,不禁笑了起来。

孟子作为儒家先贤,到了前朝蒙元时更是被尊为亚圣,然而却一直颇受争议。这固然是因为他的许多思想不利于皇权稳固,使统治者不喜。另外他所编的故事破绽太大,经不起推敲,缺少说服力也是原因之一。

借助某个故事或某个现象来说明一个道理,本是为了便于听者理解。但若举例不恰当,却会适得其反。逻辑性比较差大概是华夏古代文人的一个通病,很少有人能作出一篇逻辑严密的论述。

之所以会如此,大概是因为这些先贤们心中先存了一个道理,然后再编故事去论证,而不是通过事实去推导出道理,由果强索其因,不免本末倒置似是而非。

比孟子稍晚些的荀子,在其名篇劝学中写道:“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只为证明学习要专心,道理没有错,可蚓和蟹的习性与学习专心之间有一文钱的关系么?根本就是风马牛不相及!

当然,杨铮并不觉得自己就比孟子、荀子、苏轼这些人聪明。古人受限于所处的时代,其思想,学识有局限性,作出错误或不严谨的论述并不能说明什么。他们能在千百年后仍享有盛名者,哪一个不是才智超群之辈。

只不过单看那些故事,确实很有些娱乐性。

五个秀才越说越热烈。这般抬杠是很难说服对方的,因而道理已经不大管用了,倒有些像是打群架,人多未必就能赢,可至少能壮声势。

吕成亮眼见己方人少吃亏,见杨铮在那含笑旁听,便道:“小友缘何笑而不语,不妨也说说。”

赵澍坪道:“小友笑而不语,自然是不认同你啊,这还用问么?”

吕成亮道:“焉知不是笑你之言,你怎地就敢下此定论。”

马世杰道:“小友制杨古井造福乡里,这便是惠人之举啊!”

李宗书道:“正是,此及人之近利也,子明、慕之可是不以为然么?”

胡忻道:“非也,非也!小友若是帮人担水浇田,才是孟子所云济人溱洧之近利,制杨古井正是如同修桥一般,此节万万不可混淆。”

几人说了半天,话又回到了原处,且不问杨铮所想,各自为他作答,实让杨铮有些哭笑不得。他不禁想,倘若孔老夫子一直活着,看到朱熹所作的章句集注,多半也会有这种想法吧?

吕成亮道:“莫吵莫吵,让小友自己来说。”

如果是辩难,杨铮自是插不上什么话的。他虽有一肚子的道理,可首先要弄明白人家在说什么,而且还要按他们方式引经据典进行回击,那真是想怼都无从怼起。不过这会大家都谈得比较随意,随便说说掺和一下倒是无妨,也省得总让旁人代言。

另外秀才们能够接纳他,一是有吕成亮的逐步引见二是有知州的关照,算是个“预科秀才”。但要想获得认同,真正融入这个圈子,做些自我展示,相互交流一番加深印象也是很有必要的。

他稍一沉吟,说道:“小弟觉得,近利和远猷并不相悖。子产以乘舆济人,未始不能成其徒杠舆梁。着眼当前与考虑长远,本就可以并行之。书中虽未载子产修桥之事,但子产主郑国之政时,也做了许多对后世影响颇大之事,可见也是个有远虑之人,岂会想不到修了桥方可一劳永逸。”

赵澍坪笑道:“正是,小友之言深合吾意。”

杨铮笑了笑,又道:“不过孟子说子产惠而不知为政,应是对其弟子所言。而且孟子并未说惠就是错的,只是告诫不可止于乘舆济人,相较而言,成其徒杠舆梁更为重要,这才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方法。二者或有主次之分,却无关乎对错。”

胡忻道:“可不是么,承泽兄断章取义,实不足取。”

吕成亮打断道:“等一下,铮小友,你这是要做那墙头之草,两边倒吗?”

杨铮笑道:“岂敢,只是就事论事而已。就拿杨古井来说吧,我之初衷是帮助家人,进而惠及同乡,这确是及人之近利,以小弟我的能耐,也只能做到这一步。不过我和古掌柜已经将此物制法交与知州报知朝廷,若明年能在与我秦州相似之地推而广之,其功效当能抵得上修桥便民之利。可见二者并不矛盾。当然,无论近利还是远猷,都是于官绅而言,和小弟我可不沾边。”

将“杨古井”的制法献出,起初是因铁铺匠人外逃的应对之法,那时还有保密的必要。到这会已经快两个月了,朝廷早就收到了,自然也不用再藏着掖着了。虽然这算是被动之举,并非杨铮说得那么高大上,不过也只是早行了一步而已。从一开始,他也没想将这东西捏在自己手里大肆牟利,因而略去缘由也就没什么心理负担。

五个秀才一听,不由对杨铮多了点敬佩之意。寻常人敝帚尚且自珍,将好东西献出去,那可真没多少人能做到,要不然让士绅们退地怎么那么难呢。

马世杰与李宗书二人同杨铮并不熟,只是见吕成亮那三人对这个小童生以友视之,方未有轻视之心。不过之前五人论了半天,杨铮都是旁听不语,他们也就未太当回事。这时听了杨铮一席话,倒是颇有些自己的见解,这便有了探究考校之心。

马世杰道:“小友对性如阴阳,善如万物作何解?”

“性如阴阳,善如万物。”这句话出自苏轼所作的论语说,后面还有一句是“万物无非阴阳者,而以万物为阴阳则不可。”这是针对孟子性善论而发,可算是苏轼辩孟的重中之重。

苏大学士的逻辑性比先贤孟子要强了许多,其实他的“辩孟”不是“非孟”,而是对孟子思想的一种完善和补充。

方才五个秀才已经在这个话题上谈了许多,杨铮听了半天,自也有他的想法。将事物一分为二,非阴既阳,这种别类之法向来是他所不赞同的。

他想了一下,说道:“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唯上知智与下愚不移。我觉得夫子已经说得很清楚了。”

三字经开头几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其实孔子并未论人性之善恶,后面两句才是论语中的孔子观点。

李宗书抚掌道:“正是,正是!”

吕成亮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诸位莫非也不以为然?”

马世杰道:“孟子还说过: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子明当知人与非人之别。”

赵澍坪道:“然也,北虏、倭寇这等非人之人也在其列乎?”

孟子所谓的“人皆有之”,其实也是有先决条件的,那就是必须是“人”。这其实是以善恶为标准,将人分为了“人”和“非人”两类。所以要是抠字眼的话,可以说孟子的阐述比较狡猾,也可以说自相矛盾。

五个秀才又在这个问题上争论起来,可已没有多少新鲜说辞了。

杨铮听了片刻,说道:“何为人?”

秀才们听了不禁愣了一下,这个问题好生简单,可是却又不是太好回答。

杨铮道:“我们是人。”

吕成亮瞪眼睛道:“小友这话好生噎人。我们是人,这又何须你说?”

杨铮笑了笑,说道:“我们是人,倭寇是人,北虏也是人。天下万邦,如我们这样,会思考,会说话,会穿衣,会用工具的,都是人。”

吕成亮点头道:“这还有些道理。”其余几人也都点了点头。

杨铮道:“人可以群分之。士农工商是一种分法,陕西人四川人又是一种分法,成丁不成丁也是一种分法。同样的,也可分为汉人、倭人、蒙人等等。”

胡忻道:“小友之意,人与非人也是一种分法?”

杨铮道:“正是此意。”说着蘸了些醪糟在桌上画了两个相交的椭圆,中间相交部分面积占了绝大部分。心想,现今还没有文氏图的叫法吧,以后是不是得要叫杨氏图了?

画完之后说道:“好比天下所有的人,都处在这两个圈的范围之内。左边这一小块,便是人皆有之的良善之人,右边这一小块,既是非人。中间这一大块,则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人。”

众秀才瞪大眼睛看着桌上的图形,顿觉难以接受。在这个图示中,良善之人所占的比例也实在太少了,这显然不符合“性本善”的论调。而苏轼的“万物无非阴阳者”在这个图形中也得不到体现,中间“不阴不阳”的区域反倒是最大的。

吕成亮道:“小友这个图样,吕某实难苟同。”

赵澍坪道:“善恶之间水火不容,你这不善不恶又是什么道理?”

其余几人也纷纷表示,不赞同杨铮画的这个图样。

杨铮笑了笑,说道:“那就换一种分法。左边为上知,右边为下愚,中间这一大块便是介于智愚之间的普通人,几位兄台以为妥当否?”

李宗书点头道:“这倒说得通。”

杨铮道:“我大明子民多为良善,但相公们可曾想过,这是为什么?”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玄幻长生:从质子到无敌至尊大唐齐王对外族太残暴了大乾世子爷白话红楼梦:精编重生我无敌三国从成为唐周开始建立太平天国坐断满江红沈氏红颜绝境皇权:替死皇帝的逆袭之旅破晓之征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