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完朱常之说的这些话,张清也是皱着眉头,一脸凝重,陷入了沉思当中,开始思考和对比先前自己所做的到底对不对。
现在朱常之说得这么清楚明了,张清也没思考太久,一脸微笑地对着朱常之说道:“果然是大将军所举荐的人,朱将军的一席话,让清提壶灌脑!先前没能理解清楚大将军的意图,接下来我知晓该如何做了。”
说着,张清立马挥手召亲兵来,他要重新做出部署。
“地形图拿来!”亲兵一靠近,张清向其伸手,示意亲兵把随身携带的地形图给他。
很快,只见绘制着一幅关于北地的地形图缓缓地铺展在了张清和朱常之的眼前。尽管这幅图看起来略显陈旧,但其所呈现出的信息却依然清晰可辨。
整幅地形图虽然算不上十分精细入微,但重要的地标、山脉走向、河流分布以及城池位置等关键标注一应俱全。
至于某些微小的细节部分,例如一些隐藏在深山幽谷中的小道或是人迹罕至之地的特殊地貌,则并未予以明确标识。毕竟,北地还是很大的,这一张地形图并不能全部标注清楚。
不过对于张清来说,这都不是事。常年驻扎在北地,不说将北地的地形地貌全部了然于心,但只要看到相应的地点,他也能立马知晓其中的地形地貌怎么样。
而之所以还有把地形图给拿出来,是为了方便朱常之的。朱常之刚到北地来没多长时间的这个事,张清先前也已经知道。
“朱将军请看,这是断流河,这是据北城,而这是我们此时所处的位置。”说着,张清的食指点在地形图上的一个位置,处于一条河流和一座城池之间略靠近城池方向。
“这是敌军攻打据北城所设立的大营位置,另三路人马分别以这三个点为中心而展开的行动!”张清一边继续给朱常之作说明,一边手指在地形图上指指点点的。
听着张清详细地阐述,朱常之才恍然大悟般清晰地意识到,原来另外那三路兵马构成了一个稳定的三角形状布局。这样布局他可以理解,三路可以相互驰援,互为援手。
然而,他们自己的这一路,此时所处的位置居然不在这个精心构建的三角形范围之中。这倒是让朱常之心头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感觉,他开始思考其中隐藏的深意和可能带来的影响。
实在没能想明白,朱常之想了想,还是直接开口询问的好,“将军,另三路互为犄角,相互之间可以有照应。而我们这一路,为何独独不在其中呢?这是说有什么其他的隐情吗?”
张清:“哦,互为犄角有那三路就够了,我们这边是作为机动性,以便随时可以做出调整,并没有什么其他特别的深意。”
如此这般的安排,可以说是很完美的,实在让人挑不出任何毛病来。其他三路之间能够紧密地相互依存、彼此支援,形成一道坚固的防线。
而由张清和朱常之亲自统领的这一路,则具备高度的灵活性与机动性,他们可以根据战场形势的瞬息万变及时做出调整,就像是一支灵动的游骑兵队伍,随时准备出击或者驰援其他方向。
这种安排无疑是最为恰当合理的,既能保证整体战略布局的稳固,又能充分发挥出各路他们骑兵的优势特点,从而尽最大可能完成此次任务。
经过这么一解释,朱常之就明白了,不需要再多说什么。接着朱常之伸手相请状,示意张清继续往下说。
张清:“按照朱将军你刚才说的,接下来我们不该再这样乱转,而是要先探查清楚敌人的物资点,主要还是探查清楚屯放粮草的位置。为此,除了派遣出去的人马外,其余的人则是要找地方藏起来先。”
伸出手指指点点的张清继续道:“我们是在这位置,往东大多都是平地,少有能藏住这么多人的地方;南边则是敌军的大营,西边我们才刚从那过来,也不适合;想来想去,也就只有北边较为合适的了!”
张清对于北地的熟悉程度,朱常之可是一点儿都不觉得奇怪。要知道,如果没有这般本领,张清又怎么可能坐上骑兵将领的位置呢?而且,这次如此重要且艰巨的任务,若是他连这点本事都没有,齐满园又怎会特意派遣他前来执行呢?
可以想象得到,张清必定是凭借着自己多年来在北地摸爬滚打的经验和积累下来的见识,才能够对这片广袤而复杂的土地有这般熟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