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巴格达故城泰西封曾经作为萨珊波斯的首都,阿拉伯帝国时期的重城,而且最重要的供养便利。
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十分适合农业的种植,足以供养数个千万级的人口大城。
可以建设美索不达米亚城市群,但是伊斯坦布尔就要差的多了。
首先就是供养方面的问题,和战时的问题。
早在前帝国时期,苏丹们就努力的供养着这座城市的居民。
而在这个过程中,来自安纳托利亚省和鲁米利亚省是最重要的两处供应地。
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就是,伊斯坦布尔的郊区供养不起如此规模的人口。
其中羊肉在土耳其人的饮食习惯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而伊斯坦布尔只能从巴尔干半岛的几个中心地区屠宰运送到伊斯坦布尔,在其中就包括包括色雷斯、保加利亚、马其顿和罗马尼亚,甚至还需要安纳托利亚中部地区和托罗斯地区进行补充,能够伊斯坦布尔的羊肉消耗。
伊斯坦布尔的屠宰场每年大约需要屠宰400万只绵羊、300万只羊羔和20万头牛,才能保障伊斯坦布尔的肉食消耗。
而这不是最关键的,最关键的是这数据是伊斯坦布尔人口只有50余万时期的数据。
另外富裕人群的饮食,会更加丰富一些,会有一些鸡、蛋和鱼。
而这些鸡肉则是同样需要从外地,从东色雷斯地区和伊兹密特等地区运来。
虽然伊斯坦布尔人也会捕鱼,会从小船上扔下鱼竿或渔网,或者用鱼笼进行捕捉。
但是向伊斯坦布尔供应鱼类的渔场主要却是位于位于多瑙河沿岸的贝伊科兹和锡利斯特拉以及基利,乃至爱琴海沿岸的塞尔丘克等地区。
小麦则是需要从色雷斯的马尔马拉海岸、布尔萨、巴勒克埃西尔、伊兹密尔和马尼萨等地区以及瓦拉几亚地区和摩尔达维亚地区进口。
还有一些谷物则来自黑海沿岸地区和埃及。
而当鲁米利亚的收成不好时,像锡瓦斯、托卡特、阿马西亚,甚至埃尔祖鲁姆这样的安纳托利亚省份都需要提供谷物来弥补伊斯坦布尔粮食作物的缺口。
仅仅凭借郊区是远远无法满足伊斯坦布尔庞大的需求的,所以马尔马拉地区的城镇也需要为伊斯坦布尔提供食物。
这就是阿雷·斯特眼中的伊斯坦布尔,好处虽然众多,但是如此依赖外界的供给。
所以哪怕知晓后世土耳其成功将伊斯坦布尔打造成为了一个人口超过1500余万的世界级城市。
但是那是得益于和平的时代红利,在这个战争不知道什么时候结束的年代,定都伊斯坦布尔,风险实在是太大了。
一但奥斯曼海军失利,伊斯坦布尔就是一座没有补给的孤岛,那样一来……
毕竟未来的战争是不需要把舰船开到金角湾才能攻击到伊斯坦布尔的时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