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小的左撇子小姑,很小时就被歪歪斜斜的称为“小泼妇”。那是奶奶给她起的雅号!
当年小姑才十四个月大,除了会叫爸爸妈妈,基本的a.o.e也不会说,就是脾气倔的像一头撒欢的小牛犊。
小姑只要不如意,或者她指手想要的东西得不到,或者大人晚给一会,到手后闪电给你摔掉。不管是皇上的玉玺,还是家里的玛瑙,绿宝石,钻石,统统摔掉。摔得最多的是筷子,饭碗,手机,经常玩的玩具。
因此,奶奶就把小姑冠以“小泼妇”的雅号!有一次,全家聚餐时,小姑看到了餐桌上的鸡腿,立刻伸手去抓。
大家还没反应过来,只见小姑已经把鸡腿夺到了手中。然而,当她发现鸡腿上有一点皮没有剥干净时,二话不说就把鸡腿扔到了地上。
爷爷奶奶脸色瞬间变了,但又不好当众训斥小姑。这时,爸爸笑着说:“没关系,我再给小妹夹一个鸡腿。”
可是,小姑却不领情,哭闹起来。最后,还是妈妈拿出了小姑最喜欢的巧克力,这才让她停止了哭泣。
结果小姑“小泼妇”的外号更加有名气,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亲朋好友都知道小姑十四五个月,不会说话的幼儿就有个“小泼妇”的雅称!
“小泼妇”这个词语通常是指行为激烈、言语粗鲁、举止粗野或情绪激动的女性,具有一定的贬义色彩。这个词语在历史上有特定的出处,如元代杨显之的《潇湘雨》中就有提到“泼妇”一词。在现代社会,这个词可能会被视为性别歧视,因为它强调了性别刻板印象,对女性的某些行为做出了消极评价。随着性别平等观念的普及,对于这类具有性别歧视色彩的词语的使用已经受到了质疑和反思。
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下,“泼妇”一词的使用和理解可能会有所不同。在一些情况下,这个词可能被用来描述在争吵或冲突中表现出激烈情绪的女性。然而,这种使用往往会对女性进行性别歧视的刻板印象。在文学作品或戏剧中,有时也会出现被形容为“泼妇”的角色,但这样的描述同样需要注意避免性别刻板印象。
此外,也有观点认为,在某些情况下,被标签为“泼妇”的女性可能只是在保护自己或争取权益时表现出了强烈的情绪和行为,这并不一定是负面的,而是她们在面对不公或威胁时的一种自卫方式。因此,对于这样的标签,我们应该持审慎态度,避免简单地用贬义词汇来定义一个群体或个人。
我家“小泼妇”小姑可不简单,十六个月,啥话都能听懂,还会对应拿大家让她拿的东西。值得表扬的是,他看见爷爷躺下,立马拿来枕头递给爷爷!光膀子时,给爷爷递上褂子,汗衣。
看到奶奶清闲时,突然夺过爷爷手机,拿给奶奶让给她放歌曲或者看动画片,最爱看小狗搞笑视频,真是十足的小泼妇。有一次,全家一起去商场购物。小姑看到了一个玩具店,眼睛立刻亮了起来,直奔过去。
她指着一个芭比娃娃,喊道:“我要这个!”妈妈笑着说:“家里已经有很多娃娃啦,小姑乖,我们看看别的好不好?”
小姑不乐意了,小嘴一撅,就要哭出来。爸爸赶紧说:“好好好,买买买!”
小姑马上破涕为笑,抱着芭比娃娃不肯撒手。小姑就是这样瞬息万变的人!大家都忍不住笑了起来,这小泼妇,还真会撒娇呢!
小姑十五个月时,就不敢进超市,要么大人抱着,要么给她放进购物车!不然她小脚一颠一颠的满超市乱拿商品。把货架上的商品乱撒一地,大人不停后边整理。
有次爷爷前面走,后面啪嚓一声,一个酒瓶摔碎了,爷爷难为情的叫来服务员,一问才知那瓶酒七元钱,爷爷当时就赔付了。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姑也逐渐变得更加懂事。在她两岁生日那天,全家人为她举办了一场盛大的派对。
当小姑看到精美的蛋糕和礼物时,眼中闪烁着惊喜的光芒。然而,她并没有像以前那样任性地索要一切,而是主动将蛋糕分享给其他小朋友,并向家人表达了感激之情。
大家意外发现,小泼妇变成可懂事孩子啦!分享快乐说不尽道不完!更喜欢陌生人给东西不要,不吃,不接!
喜欢夺大人手机玩的小姑,奶奶网上给她买了儿童机,玩不了多久就腻了,还会继续夺大人手机!某天,小姑非要跟着爸爸去公司。到了公司,员工们看到可爱的小姑,都忍不住上前逗她。小姑却一脸害羞不理人家!小姑的奶奶(就是我老奶)打电话,她喜欢不会说话也捣乱,小大人一样仿佛听懂了“咿咿呀呀”让人费解。就在上午小姑奶奶正说话,爷爷拿过手机,她可恼了!
再把手机给她,连摔了
五六次,哭着不要。
她聪明多了,能看眼色行事!让大人也搞不懂!不会说话,就是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