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剿扶并用的政策之下,叛军的根基发生了动摇。逃兵日益增多,情报获取愈发艰难,后勤补给也渐趋紧张。清军在明瑞的指挥下,成功完成对敌人的战略合围。乌什叛军名义上的首领赖和木图拉本已打算投降,然而纱布勒极力反对,因其双手沾满清军鲜血,深知投降亦是绝路,于是杀掉赖和木图拉,自立为主,他固守大本营,妄图作困兽之斗。
转瞬之间,决战的时刻已然来临。清军在明瑞的精心部署下,排出“天地人三才”阵。
大阵前锋由绿营长枪兵与刀牌兵构成。刀牌手一手擎盾牌,一手持刀,盾牌可有效抵御敌方箭矢与刀枪的侵袭,为己方铸就一道防护壁垒。他们借盾牌掩护接近敌人,以灵动多变的刀法与敌展开近身搏杀。少量长枪兵则在刀牌手开辟出一定空间后,凭借长枪的长度优势,对敌人实施突刺,主要用于辅助攻击与防御,比如抵御敌方骑兵冲击。
中军作为三才阵的核心力量,兵力最为雄厚。其间布有大量长枪兵以及部分鸟铳手。长枪兵阵列紧密,长枪如林。依仗长枪的长度优势,在战场上与敌人保持安全距离,进而对敌方造成杀伤。鸟铳手则隐匿于长枪兵之间,待时机成熟便施以致命一击。当敌方靠近时,长枪兵可阻敌于前,为鸟铳手装填弹药赢取宝贵时间;当敌方稍远时,鸟铳手便能发挥其火力优势,对敌人实施远程打击。
后军主要由弓箭手和部分刀牌手组成。弓箭手于后方凭借射程优势,对敌方进行远距离袭扰。战斗伊始,他们可对敌方实施火力压制,亦能在战斗进程中依据战场形势,对敌方薄弱环节予以精准打击。刀牌手则肩负守护弓箭手之重任,谨防敌人从后方偷袭。他们能够迅速结成盾墙,抵御来自后方的攻击,确保后方阵地的安全无虞。此外,还有数门神威大将军炮巍然耸立。这些巨型火炮仿若战争之神,散发着令人胆寒的强大威慑力。炮手们在火炮周遭忙碌穿梭,紧张却又有条不紊,只待明瑞一声令下,那汹涌的炮火便会如雷霆万钧般倾泻于敌军阵营,将敌军阵型与士气彻底击垮。
这三才阵系戚继光所创,其着作《纪效新书》与《练兵实纪》中有详尽记载。清军在研习并继承此阵法的基础上,为彰显自身骑兵的强大威力,于阵型两侧增添了精锐八旗骑兵。他们威风凛凛,骏马长嘶,骑士们身披五色棉甲,背负硬弓,手持马刀。他们仿若清军的锐利刀锋,时刻准备在关键时刻如疾风般发起迅猛冲锋,为中央的步兵部队提供坚实有力的掩护。
整个清军阵型严整有序,士气高昂,仿若一座坚不可摧的巍峨山岳,静候着与敌军展开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对决。
而纱布勒亦堪称西域名将,虽深陷绝境,却依然倾尽所有主力,妄图扭转战局。
叛军中央,是借鉴准噶尔汗国战术布置的驼城阵。将众多骆驼集中起来,使其卧倒,驼峰相连,在骆驼背上放置装满沙土的袋子或者箱子,构成一道坚固的防御屏障。在其后方,布下奥斯曼帝国风格的混合方阵,一群身着西域服饰的重步兵集结于此。他们头戴皮盔,身着厚重皮甲,手持巨型弯刀与圆盾。个个身材魁梧壮硕,紧密排列,宛如铜墙铁壁,预备抵御清军的正面强攻。
在混合方阵的两侧,是骑兵冲锋阵,轻装的游牧骑兵严阵以待。这些骑兵有的驾乘战马,有的驾驭骆驼。身着轻便皮甲,手持弯刀与弓箭。他们作为叛军的机动精锐,随时准备从侧翼包抄清军,亦或在战场上实施快速突袭。
此外,叛军还在战场上广设拒马、鹿角等障碍,以阻滞清军的进攻步伐。整个叛军阵型虽不及清军那般严整规范,却弥漫着浓郁的西域狂野凶悍之气,他们抱定决心与清军决一死战。
明瑞手持千里镜仔细端详对方阵型,不禁暗自赞叹:“纱布勒有勇有谋,实乃非凡之将才,可惜不能为朝廷所用。”
决战前夕,惯例使然,双方主将必先展开一番唇枪舌剑的交锋。明瑞与纱布勒各自驱马行至军前。交战经年,此乃二人首次谋面,四目相对,彼此细细打量良久。
纱布勒率先开口:“明瑞将军,我乌什百姓向来恭顺,朝廷无故兴师动众,屠戮我等百姓,究竟所为何事?”
明瑞正色道:“尔等叛军,犯上作乱,谋害朝廷命官,自立为王,致使一方不得安宁。竟还敢妄称恭顺?我劝你速速下马投降,我奏明圣上,或可免你凌迟之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