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这时,村支书找到了土根,把他拉到一旁。村支书的神情有些严肃,但眼神里透着关切。他压低声音,小声说道:“土根,这场席除掉所有开销,还进了四万多。”村支书的话让土根有些愣住了,他瞪大了眼睛,一脸惊讶:“有这么多么?”土根心里也在疑惑,二叔这场生日酒,他想到了大家会支持,但没想到最后还能有这么多结余。
村支书点了点头,语重心长地说:“村里人都心疼二叔啊。”他停顿了一下,接着说道,“大家都知道他为人实在,以前帮了村里那么多人,这次就想借着这个机会,给他留点钱,以后生活也能宽裕些。”村支书的话让土根心中一暖,他想起二叔平时的点点滴滴。二叔虽然没有亲生子女,但对村里的每个人都很关心,无论是谁家有困难,他总是第一个伸出援手。他帮人修过房子,给孤寡老人送过菜,还在村里修路时出过力。他的善良和无私早已深入人心。
土根沉默了片刻,然后抬起头,眼神坚定地看着村支书:“支书,二叔他这辈子不容易,我们都欠他太多。”村支书点了点头,拍了拍土根的肩膀:“这是大家的心意,也是对二叔最好的回报。”
土根听了村支书的话,眼眶瞬间一热,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快步走到二叔身边,轻声把这件事告诉了他。二叔愣住了,仿佛不敢相信这是真的。他站在那里,半晌说不出话来,眼神中满是震惊和感动。泪水再次夺眶而出,顺着他那饱经沧桑的脸颊滑落,滴落在地上,仿佛是他内心深处最真挚的情感在流淌。
“孩子们,你们这是……”二叔的声音有些颤抖,哽咽着说道,“我韩三壮何德何能,能得到你们这样的厚爱。”他的眼神中既有感激,也有自谦。二叔一生坎坷,没有儿孙绕膝,但他却用自己的善良和勤劳,赢得了村里人的尊重和爱戴。他曾经帮助过村里无数的人,却从不求回报。如今,村民们用这种方式回报他,让他感到无比温暖,也无比意外。
“二叔,您别这么说,”土根握住二叔的手,那双手粗糙而有力,布满了岁月的痕迹和劳动的茧子。土根的语气坚定而诚恳,“您是我们村里的大好人,这都是您应得的。”他顿了顿,继续说道,“您以前帮了村里那么多人,修路、盖房、照顾孤寡老人,您做的好事数都数不过来。我们大家心里都清楚,您就是我们村的好心人,是我们最敬重的人。”
二叔的眼泪还在不停地流着,他用袖口擦了擦,但泪水却怎么也擦不干。他看着土根,又看了看周围忙碌的村民们,心中满是感慨。他知道,自己虽然没有亲生的子女,但在这个小村里,他有无数的“孩子”,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对他的爱和感激。
“谢谢你们,孩子们,我真的谢谢你们。”二叔的声音有些沙哑,但每一个字都充满了深情。他环顾四周,看到村民们都在默默地忙碌着,脸上都带着温暖的笑容。他知道,这份情谊是无价的,是任何金钱都买不到的。
院子里的气氛变得格外温馨,虽然酒席已经结束,但这份温暖却在每个人的心中久久不散。二叔的眼泪,土根的真情,还有村民们默默的付出,都汇聚成了这个小村里最动人的画面。这一刻,他们不仅仅是一个个村民,他们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彼此守护,彼此关爱。
其实,二叔的好,三天三夜也说不完。他的善良和正直,早已在村里传为佳话。但有一件事,至今仍让村民们记忆犹新,那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发生的一段往事。
那时候,村里来了几个自称是四川来的陌生人,带着一个年轻女子。他们声称女子的母亲重病,急需二万块钱救命,而女子愿意卖身救母。消息传开后,村里几个光棍都心动了,毕竟在那个年代,婚姻对于他们来说是件奢侈的事。然而,一听这价钱,他们都像霜打的茄子一样,蔫了。二万块钱,在当时可不是个小数目,对于这些靠种地为生的村民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
最后,大家的目光都投向了二叔。二叔在村里算是比较宽裕的人家,他勤劳能干,家里的日子过得还算不错。二叔的母亲看着年轻女子长得俊俏,心里也喜欢,觉得要是能娶进门,也是个不错的媳妇。可是,二叔却摇了摇头。他看着母亲,认真地说:“娘,这钱不能动。我要给咱家盖新窑洞,这是给咱娘改善生活的钱。”二叔是个孝子,他心里清楚,母亲辛苦了一辈子,住在破旧的窑洞里,他一直想给她盖几间新房子,让她过上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