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出自《礼记·大学》。其意思是,人在使自己的内心平静之后,才能获得一种安宁的状态;在有了这种安宁的状态后,才能深入地思考。
这是一种强调内心修养的理念。例如,当一个人在面对复杂的工作任务或生活困境时,如果能够先让自己躁动的心平静下来,就不会被焦虑和烦躁的情绪干扰,内心得到安定,然后才能冷静地去考虑解决问题的办法。
心若躁,浮生皆乱,心若静,举世皆安。
这句话传达出一种心境对生活影响的深刻感悟。意思是,当内心浮躁不安时,整个生活都会显得杂乱无序,人会陷入各种慌乱、烦恼之中;而倘若内心能保持平静,那即便外界环境纷繁复杂,也会感觉世间一切都是安稳平和的。
它提醒人们要注重内心的修炼,努力让自己摒弃浮躁,以平和宁静之心去面对生活,如此才能更好地感受生活中的美好,从容应对诸多事务。
焦虑的根源,过度负责,扰人伤己。
这句话指出焦虑的根源之一在于过度负责。当一个人对太多事都大包大揽,超出自己合理的责任范围,不仅给自己增添了极大的心理负担,让自己长期处于焦虑不安的状态,还可能在处理过程中对他人造成困扰,最终扰人又伤己。
比如,在团队工作里,有人总是担心各方面做不好,把所有环节的责任都往自己身上揽,结果压力过大,焦虑不已,同时也可能让原本各司其职的同事觉得无所适从,影响整个团队的氛围和效率。
知穷之有命,知通之有时。
“知穷之有命,知通之有时”意思是明白困窘是命运安排,通达是时运所致。
这体现了一种豁达的人生观。在人生中,有时人们会遭遇困境,如求职失败、生意受挫等,这时要知道这可能是命运的一种安排;而当处于顺境,如得到晋升、获得荣誉,也要明白这是时机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种观念可以让人不过分在得失上纠结,保持心态的平和。
收回越界的好意,减少强加的操心。
这句话意在提醒人们要把握好人际交往中关心他人的尺度。有时候,我们出于好意去过多介入别人的生活、替别人做决定或者过度操心对方的事,可这其实已经越过了合适的界限,可能会让对方感到被冒犯、不自在甚至有压力。
比如,总是强行给朋友的生活、工作提各种建议,即便出发点是好的,却忽略了朋友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所以,要懂得适时收回那些越界的好意,少去强加操心,尊重他人自主的生活空间,这样才能让彼此相处得更舒服、融洽。
先修己后度人。
“先修己后度人”强调的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先后顺序和自我成长的理念。意思是要先致力于修养自身,提升自己的品德、能力与素养,让自己成为一个有智慧、有涵养、能自律的人。
当自己达到一定的境界后,再去尝试帮助、影响和开导他人,这样给出的建议、引导才更具说服力,也更能让别人信服并从中受益。例如,自己先养成勤奋好学的习惯、修炼平和的心态,而后才能更好地去引导身边的人也往好的方向发展。
先护己后帮人。
“先护己后帮人”传达出一种理性且恰当的处世态度。
其含义是,在面对各种情况时,首先得确保自身的安全、利益和身心健康不受损害。毕竟只有自己状态良好,才有能力去帮扶他人。比如遇到有人落水,若自己完全不会游泳,盲目下水施救,不仅帮不到对方,还可能把自己置于危险境地;这时应先保障自己安全,比如呼叫专业救援力量等,再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协助救援,去帮助他人脱离困境。它提醒人们要懂得权衡,在保护好自己的基础上合理地向他人伸出援手。
事以密成,言以泄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