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不就是嘛,这届柏林国际电影节竹席科斯利克为今年参赛片总结的口号是“迷人、正治”。
那本价值5欧元的电影节官方目录《银幕》,电影节竹席科斯利克以“高度期望”为题写了序言。
序言以接近一半的篇幅推荐《颅骨国家》,这是一部反映南·非种族问题的影片。
即便电影节竹席科斯利克如此大力推荐,但是参与打分的记者完全不给他面子,不约而同地给《颅骨国家》以一星的最低评分,并把这部电影评为正治版的《廊桥遗梦》。
这部影片是导演约翰·保曼缺乏把握内容的能力,从而导致题材互相影响的反面教材。
电影节竹席大力推荐的《颅骨国家》获得劣评还不是最难堪的,真正最让电影节难堪的是:原定作为开幕电影的《摩托上的日记》临时宣布退出柏林电影节,改投戛纳电影节的怀抱,《冷山》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临时候补上场的。
在这种情况下,电影节组委会在2月6号临时安排放映了另一部讲格瓦拉的纪录片——《与格瓦拉同行》。
在欧洲很多地方,格瓦拉已经成为对GM精神表示祝愿的俗语,而不只是一个名字而已。
电影节过于明显的正治化题材诉求,令大部分参赛影片显得为了正治而正治,过多地关注于题材的震撼性。
关注于说什么,而不是怎么说,在表达方面乏善可陈。
电影节还出现了倒彩声,影片《美丽家园》的记者会上,记者们对挪威导演汉斯.彼得.莫兰发出了质疑。
批评大部分演员的表演都很用力,显得有些过火,而且这种用力的表演甚至从电影里延续到放映完毕的记者会上。
当记者提问时,导演用“我很动情”来掩饰自己缺乏组织的语言。
面对记者的提问,甚至触发了导演莫兰的情绪,整个记者会期间,身材魁梧的他不时用纸巾抹眼泪,而影片女主角——华裔女演员白灵则及时对他进行抚慰,场面很是煽情,这反而引起了不少人的反感。
这部影片讲述了一名越南战争美军在越南生下的混血儿子,从越南一个小村庄开始,最终偷渡到美国得克萨斯一个农庄寻找亲生父亲的故事。
影片提到了美军后人在越南受到的歧视、越南底层人民艰难的生活、东南亚难民偷渡问题、越南战争老兵的战后创伤等社会问题。
这部电影估计越南人看了得喷死这位挪威导演。
同样是讲种族认同和失散父子的情感这些主题,《美丽家园》甚至不如《失去的拥抱》高明。
颁奖嘉宾缓缓走上台,杨简的手心都有些出汗了,心跳随着颁奖嘉宾的步伐扑通扑通直跳。
“接下来,我们要颁发的是本届电影节最终大奖,最佳影片金熊奖,获得第54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的是...《入殓师》。”
颁奖嘉宾话音刚落,整个电影宫内顿时爆发出来震天的欢呼,虽然评审团大奖出来的时候很多人就有预感,但真到宣布《入殓师》获奖的时候,大家还是很惊喜。
19岁的柏林电影节最佳导演,以及最佳影片金熊奖获得者。
也只有小说才敢这么写吧!
旁边的张国榕一把抱住杨简,其他几人也围了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