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沉思良久,缓缓开口说道:“云长,你的忠义之心,朕了若指掌,北伐之事,朕亦日夜在心中思量。只是当下蜀汉内忧外患,朝堂之上各方势力暗流涌动,尚未完全归心,刘禅也还需更多时间历练。此时仓促北伐,一旦后方出现变故,前方战事又陷入僵局,风险实在太大。”
关羽听后,心中虽急切万分,但也完全理解刘备的担忧。他缓缓起身,目光坚定地说道:“陛下所言极是,臣并非不知其中利害。但我等身为蜀汉的臣子,肩负兴复汉室的重任,不能因畏惧风险而退缩不前。如今朝堂之上,洛川先生殚精竭虑,尽心尽力辅佐太子,已培养出一批忠心耿耿、有勇有谋的官员与将领。而我等老将,虽已年迈,但雄心壮志从未磨灭,只要一息尚存,便愿为蜀汉的大业冲锋陷阵。若能抓住当下的时机,精心谋划,或许便能一举打破曹魏的防线,为兴复汉室迈出至关重要的一步。”
刘备长叹一声,目光中流露出追忆与不舍:“黄忠将军一生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的功绩,朕永远不会忘记。朕决定,追封黄忠为‘刚侯’,以表彰他的卓越功勋。其子孙,朕也会妥善照顾,赐予田宅,让他们一生无忧。”
言罢,刘备看向关羽,“云长,北伐之事重大,朕需与群臣再仔细商议,你且先回去休息,等待朕的旨意。”
关羽微微点头,领命退下。他心中明白,北伐之路困难重重,但无论如何,他都决心为蜀汉的未来,为兴复汉室的理想,拼尽最后一丝力气。
关羽退下后,刘备陷入了长久的沉思。第二日早朝,刘备便将关羽提议北伐之事告知群臣,希望能共同商议出一个妥善的决策。
诸葛亮率先出列,神色凝重,双手抱拳说道:“陛下,臣以为此时北伐,时机未到。南蛮初定,耗费诸多钱粮,民生尚未恢复,百姓急需休养生息。若此时举兵北伐,粮草辎重供应恐难以为继,此乃一患。再者,曹魏根基深厚,实力强大,且善于防守,我军长途奔袭,劳师远征,易被其以逸待劳,此为二患。而朝堂之上,各方势力虽表面臣服,实则暗流涌动,太子殿下虽在成长,但朝堂局势仍需时间稳固,此时倾尽全力北伐,后方若生变故,后果不堪设想,此其三患。”
洛川紧接着上前一步,补充道:“陛下,丞相所言极是。臣在辅佐太子殿下的过程中,深知朝堂局势复杂,许多政令推行仍面临阻碍。若此时贸然北伐,一旦战事不利,国内民心恐生波动。臣虽培养了一批年轻官员和将领,但他们经验尚浅,在复杂局势下,能否独当一面,犹未可知。且我军与东吴联盟虽在,但关系微妙,若我军全力北伐,东吴是否会按兵不动,亦或是趁机有所图谋,皆难以预料。”
徐庶亦出班进谏:“陛下,想当年赤壁之战后,我军实力大增,尚需谨慎布局,方有立足之地。如今我军实力虽不容小觑,但相较于曹魏,仍有差距。且黄忠将军新逝,军中士气虽未低落,但老将凋零,新人成长尚需时日。此时北伐,于我军而言,无疑是一场豪赌,若输了,蜀汉多年积累的家底恐将付之一炬,还望陛下三思。”
众大臣们听了诸葛亮、洛川和徐庶之言,纷纷点头表示赞同。一时间,朝堂上反对北伐的声音此起彼伏。
刘备面色凝重,扫视着群臣,缓缓说道:“朕深知诸位爱卿的顾虑,云长一心北伐,亦是为了兴复汉室,其志可嘉。但如今看来,时机确实不够成熟。只是云长那边,朕该如何回复?”
诸葛亮沉思片刻,说道:“陛下,可派人前往荆州,向关将军详细说明当下局势。关将军忠义无双,虽急切北伐,但也能理解陛下的难处。同时,我等可暗中筹备,一方面继续恢复国内经济,发展生产,充实军备;另一方面加强对朝堂的掌控,稳定局势。待时机成熟,再兴北伐之师,届时,我军必胜的把握也更大。”
刘备微微点头,采纳了诸葛亮的建议。于是,朝堂之上决议先搁置北伐之事,全力发展国内。洛川则继续辅佐刘禅,在朝堂上推行各项改革措施,努力平衡各方势力,让蜀汉的根基愈发稳固。诸葛亮也日夜操劳,整顿军备,训练士兵,为未来的北伐做着充分准备。
而关羽在荆州收到刘备的书信后,虽心中略有遗憾,但也理解了蜀汉当下的处境,他在荆州加紧练兵,时刻关注着局势的变化,等待着那合适的北伐时机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