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后,德国在20世纪30年代迅速崛起,苏联成为日、德两国共同的威胁和敌人。
日本自知实力不足,便与德国于1936年11月25日签订了《德日防共协定》,以共同对付苏联。
可让日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1939年8月23日,为了联手瓜分波兰,德国瞒着日本与苏联秘密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这样一来,德、日共同对付苏联的计划就落空了,日本被德国狠狠耍了一把,也是对北进政策的一个重大打击。
疏理一下理近代历史上这三个国家的关系,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因利同而苟且,因利争而翻脸。
二是日军对苏联的进攻试探遭到惨败。1939年8月,日本关东军在内、外蒙古交界的诺门罕地区挑起战端,试探苏军实力,为日后进攻苏联做准备。
斯大林对此洞若观火,迅速派干将朱可夫为总指挥,紧急调动优势兵力和装备,重拳出击,挑衅的关东军被打的溃不成军,损失惨重,被迫求和。
诺门罕的惨败,让日军见识了苏联红军的强悍,认识到陆军进攻苏联无异于以卵击石。
三是世界形势突变,德国1940年横扫西欧后,列强的亚洲殖民地顿时成为了“孤儿”,成为实力真空地带,此时南进无异于“捡便宜”。
而且东南亚地区的石油等资源比西伯利亚地区更加丰富。
千载难逢的大好时机怎能放过?此外还有一个因素:当时东南亚各国对日本的抱有幻想,希望借助日本的力量摆脱欧美的殖民统治。
日本正好利用这一点,以“帮助亚洲国家脱离英美统治”的名义进军东南亚(这也是战后东南亚国家不那么恨日本的原因所在)。
日本进攻东南亚,严格地说是列强之间的殖民地争夺战。
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促使下,日本迅速做出了南进的战略选择。
迅速行动:战略方向选定后,日本随即进行战争准备,首先做出两项重大外交决策和行动:一是为了共同对抗美英等国,在1940年9月27日与德国、意大利签订《三国同盟条约》,轴心国军事同盟正式建。
二是为了消除苏联对东北的威胁,主动调整对苏关系,在1941年4月13日与苏联签订《苏日中立条约》。
令人愤恨的是:这两个国家在签订中立条约时,居然拿中国东北和外蒙古的主权做交易:在与条约同时签署的宣言中,苏联宣布承认满洲国、日本宣布承认外蒙古。
此条约对日本意义重大,却对中国抗战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正如条约签订当天日本外务大臣松冈洋右所说:“这一条约对于日本是非常重要的,它将对中国施加极大的压力,可能由此迫使中国屈膝求和。
同时,日本对抗英美的地位也增强了”。
1941年8月9日,日本大本营明确:无论德苏战争如何演变,取消在1941年解决北方问题的企图,专心致力于南方的方针。
并为此制订了《帝国陆军作战纲要》。其要点有三:一是以驻中国东北和朝国的16个师团警戒苏联。
二是按既定方针,继续对中国作战。
三是对南方以11月为限,加强对英美开战的准备。
9月6日,日本御前会议通过了《帝国国策实施纲要》,南进政策正式确定,只等发令枪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