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的时间匆匆而过,转眼间就到了周末。碧云回到家里,开始着手准备下周去学校要用的东西。
她走进储物间,翻找出从前在高中住校时用的铝锅和小铁锅,用干净的布仔细擦拭了一遍,然后小心翼翼地装进行李袋。接着,她又从面缸里舀出一小袋白面,将碗和筷子整齐地放进去。
妈妈在一旁看着,心疼地叹了口气,转身走进厨房,不一会儿就拿着两个还冒着热气的馒头和一小瓶咸菜走了出来。
“碧云,把这些也带上,学校的饭菜要是不合口,还能吃点自己带的。”妈妈一边说,一边把馒头和咸菜放进袋子里。
妈妈又转身用两个瓶子装了胡麻油和香醋,一袋食盐、一袋十三香,把这些装进了碧云的袋子中,叮嘱:
“这些东西容易碰坏,小心一点拿放。”
碧云感激地看着妈妈,点了点头:“妈,我知道了。”
星期天下午,碧云提着叮叮当当作响的行李,走出了家门。一路上,行李的碰撞声仿佛是她坚定前行的节奏。
到了车站,碧云在人群中挤上了车,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车窗外的风景不断后退,她的思绪也飘向了即将到来的新一周。
在学校里,虽然条件艰苦,但经过这一周的适应,碧云觉得一切都在自己可承受的范围之内。同事很好相处,学生也没有自己最初预估的难缠。
经过一路的颠簸,车子终于抵达了学校。碧云提着行李,迈着坚定的步伐走进校园。她知道,新的一周,又将是充满挑战和希望的一周。
校园里安静极了,三五个麻雀在电线上叽叽喳喳地聊天。风掀开了它们身上的羽毛,校门口的柳枝轻柔地摆动着。
碧云看向一排宿舍,李主任、张老师都还没有回学校。
碧云决定自己做来到新单位后的第一顿饭。她先生起了火炉。
李主任宿舍外面高高地垒着截成五六十公分的木棍,她从上面取了几根,用火柴点燃报纸,用点燃的报纸引燃木棍。等木棍烧旺,她又从宿舍一角的袋子中拿出碳,小心地放在木棍上,烟中有碳燃烧时的味道。
这时,她用铝壶接上水,放在火炉上烧。再拿出案板,取出一个铝锅,用碗挖一碗面,开始拌面和面,和好面在案板上揉了又揉。
揉好要用擀面杖,这才想起自己忘了拿了。只好用手压一压,滴点油,用盆子盖住,让面省一省。
水开了,拿过铁锅,倒油,洗韭菜、胡萝卜,油热了,炒一炒。
将热水倒进铝锅,再给炉子添几小块碳,将锅放在火炉上。用刀将面饼切成条,压一压,扯一扯,薄了,扔进烧开的水中。
等一会儿,捞起面,放进铁锅,搅拌后捞进碟子中,盐、醋放合适,便就着咸菜吃起来。
快吃完时,李主任的摩托车响了,轰隆隆的。
“李主任,您来了!〞碧云笑着打招呼。
“自己做饭吃了?”李主任从摩托车上下来,边停边问。
“嗯!刚吃完。您吃了吗?〞
“在家里吃了。〞
碧云洗完归置好一切,走出宿舍,看西边已霞光满天。
深浅不一的红云,有的镶着金边,有的镶着黑边,在天边悠闲地游动。
轰隆隆,又一阵摩托车的轰呜,戴着头盔的张老师从摩托车上下来。
“张老师好!来啦!”碧云笑着向这位本家问好。
“你来的早?〞
“嗯,迟点就没班车了。”
“对!这里就两趟班车。
不一会儿,住校的老师都陆陆续续来到了学校,欢声笑语,感染着碧云。
周一早上,碧云从同学口中得知,柳宁的奶奶生病住院,上完课,便买了点水果,亲自去医院看望。
尹桥镇中心医院离学校不足二里路,碧云找到柳宁奶奶的病房,柳宁看见老师来了,又惊喜又忐忑,不知如何是好。
碧云放下手中提的水果,自然地坐在病床上,小声问:“奶奶,您好点了没?"
柳宁赶忙说:“老师,我奶奶耳背,您这样说她听不见。”
果然,柳宁奶奶说:“姑娘,你说什么?我听不清。”
碧云凑近奶奶,大声说:“奶奶,我是柳宁的老师,姓张。我来看看您病好了没有?”
奶奶蜡黄的爬满皱纹的脸上笑开了花,她说:“宁宁天天念叨您,说他们张老师年轻漂亮,书教得好,字写的好,什么话也说得好。夸得我也想去学校瞅瞅去。〞
柳宁红着脸,急得去拉奶奶胳膊,奶奶自顾自的说话,不理睬柳宁。
碧云笑了,眉眼弯弯,眸光如星河璀璨。
回到学校,碧云组织班里的同学一起帮忙照顾奶奶。
柳宁奶奶是胆结石,住院治疗一周后她就出了院。
柳宁回到了教室里,碧云更加关注柳宁,给他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鼓励他积极参与讨论和回答问题。
下课后,碧云将自己读过的书捡出适合初中生阅读的送给柳宁,让他利用课余时间多读书。
渐渐地,柳宁变得更加开朗自信,脸上的笑容越加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