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书城网

字:
关灯护眼
我的书城网 > 红楼:风华首辅 > 第172章 臃肿的官僚体系;上下称颂太子贤名

第172章 臃肿的官僚体系;上下称颂太子贤名

督察院所有人再三权衡利弊,决定还是将决定权交给自家陛下处置吧。自己只管如实上报便是。

其实若是一州知府、知州这样的地方官,御史们或许还敢操作一下,至少年底不能给自家陛下添堵,免得大家都过不好年。

可这是统辖一省的布政使啊!正八经的封疆大吏,还是隆庆帝的心腹。

御史们也不敢妄加猜测,只能将自己所见所闻如实书写奏折,同各省的弹劾一并呈上。

……

年关时节,百官忙,隆庆帝更忙。

自古以来,皇帝为了分化臣子权利,加强中央集权,会不断的扩大官僚体系,以官僚监察官僚。

如中央废丞相,分化相权,将一个人就能干的活分给三个人,甚至更多的人。

还有地方,实行三权分立,军、政、法三权互不干涉。

明明一个人就能干的活,非要分给三个人,越分越臃肿,越分下去朝廷的效率越低,百姓的负担也就越重。

道理很简单:通过不断精细化,划分地方权利,来限制地方的资源统合与行政效率,从而保持中央权利的绝对至高无上。

自汉朝以来,历朝历代官员数量一直在不断攀升,明明很多职位完全是屁用没有的,但人家就是设立,不但设立了,还弄几个副职位分权。

这就是封建社会的弊端。

官僚机构的臃肿,皇帝是知道的,但:主不在乎。

相较于家天下权利的稳定,只好再苦一苦百姓了。

华夏自宋以后地方一直就是三权分立,毕竟唐朝前车之鉴在那里。

看似分工明晰,实际上权利一直是处于一种交叉状态,地方官僚集团会自发的组团。

为了避免地方官员结党营私,结拜联姻。于是巡按御史诞生了。

可巡按御史也得有人监督啊。

于是就诞生了极度抽象的,套娃式御史制度。

中央有御史大夫,地方有巡按御史,两者之外还有专门监察御史的御史!

以御史监察官员,御史上面再设御史监察御史,直接归皇帝统领,望风而奏。

当然,这种制度不能说完全没用,只能说是望梅止渴、抱薪救火。

或许在一位明君治理之下,贪腐之事能压抑一时,一但贤明的皇帝死去,上位一个能力不强的统治者,那这样的制度,只不过是凭空加在百姓身上的又一副枷锁镣铐。

历史无数次证明了,官员监督官员,自己监督自己,纯纯是脱裤子放屁!压根没有公平可言。

甚至监察制度衍生出来的御史们,成为了凌驾于地方官员之上的特权群体,以监察权行腐败之事。

以腐败治腐败,只会引发更大的腐败。

隆庆帝因为“穷”,有幸意识到了这一点,为了减缓百姓负担(主要是为了减缓朝廷财政压力,因为刚登基那会是真的没钱)

隆庆帝对监察机构进行了精简、将几个御史部门归于一个。不论中央还是地方,都由皇帝本人直接统领。

这样的好处就是,一年国家可以节约不少的俸禄,但坏处就是,隆庆帝的工作量变的更大了。

所以每年年底,对于隆庆帝而言都是非常难熬的日子。

其实对于权利的监督,华夏古代的先辈们从未断过尝试。

甚至有数次,诞生了鼓励民众监督官员的思想启蒙意识。可最后都因为生产力的限制,以及信息传递不便,而宣告失败。

最出名的便是朱元璋。

无论他的目的是什么,但确确实实,实现过了一段时间百姓监察官员的先河。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水浒称王,我身边女将无敌大唐:开局入狱,无奈自爆身份举世震惊,反叛者八号出现!我是袁蜜水穿越后我靠医术权倾朝野西北雪原:我开局土匪头子穿越红楼之军功封王江山不易改我的出租屋通明末王爷有点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