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角度出发,太子丹忍辱负重,如果真让他干成了,以后会是一位了不起的帝王。”
“可惜,他人找对了,就是没有耐心。”
……
【太子丹对荆轲以礼相待,说出了自己的计划。】
【荆轲只有立志做一位文臣的,他并不是武夫。
所以他听了太子丹说的计划之后第一时间就拒绝了。】
【但是太子丹不死心,三番五次劝说他,并且老在他跟前说田光为了这件事命都搭进去,你不去不行啊。】
【于是,荆轲就答应了。】
【当时秦国大军压境,燕国已经危在旦夕。】
【太子丹见荆轲仍然没有出行的打算,就去催他。】
【荆轲说现在这个情况之下,我怎么去接近秦王呢?】
【他说他需要两件东西,一个是秦王最痛恨的叛将樊於期的人头。
另一个就是燕国的地图。】
【太子丹把一切都准备好之后,荆轲又没动静了。】
【其实这是为什么呢?结合当时的情况,我们可以分析出,荆轲应该是在等一位武林高手。】
【因为他的计划是,他在刺杀秦王的这件事当中,扮演的主要角色是忽悠秦王。
而真正下手的是那位武林高手。】
【但是那位武林高手一直没来,那时候的通信不发达。
不知道对方是个什么情况。】
【太子丹已经等不及了,然后就用激将法让荆轲赶紧去秦国刺杀秦王。】
【荆轲愤怒不已,但是为了自己的气节,他还是出发了。】
【所以才有了后来脍炙人口的那一首诗: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因为在他走的时候,就已经知道刺杀行动还没有完全准备好。
所以!
知道自己肯定成功不了。
才在离别的时候,说出了这样一番话。】
……
大唐位面。
李世民喝了一杯酒,道:
“但是当时燕国已经被秦国团团包围,太子丹急切也是应该的。”
“怪就怪那位武林高手,或者说消息传播的太慢了。
如果有800里加急,将这个消息告诉荆轲的那位武林高手朋友。
或许这件事情还能成功了呢。”
“那么!”
“这里又有一个问题出现了,如果当时荆轲刺杀成功了。
还有后面的这些事儿吗?”
“或者说还有咱吗?”
这个问题当然不好回答。
说对说错都不讨好。
但是别忘记。
大唐有一位头铁御史。
专治帝王不开心。
那就是喷子魏征。
魏征出班奏道:
“所谓国策,是秦朝通过几十代王定下来的终极目标。
即便是秦王嬴政出事儿了。
统一六国这件事还会落在后来人身上。”
“他们会一步一步坚定的执行他们所制定的国策。”
“所以根本就不会对后来的形势有太大的改变。”
“至于说会不会有后来的大汉王朝?这就很难说了。”
“因为秦王如果突然暴毙,那么兼任他位置的人一定是长公子扶苏。
长公子扶苏,人善好施。
先汉高祖一步实行了仁政,那么,大汉王朝应该就不复存在了。”
“可是要说有没有咱们,那当然是有的。”
“而且还会不会凭空多出来一些其他人,这就很难说了。”
这话说的都是实话。
也并没有对李世民造成实质性的伤害。
听完魏征的话。
李世民也松了一口气。
总算是听到一些不让他动怒的话了。
难道这是老小子性子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