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曰:
暮岁回眸万载春,缤纷无计尽随尘。
婄媸姽婳谁还顾?俯仰依偎更忘痕。
只是偶然相论起,便知常有共思存。
才说旧事忽觉渴,小火红炉翠叶淳。
却言木由一则,在此便为一段,正是那蚁垤与贾仲檀两个于蚁山所论之事。士子此后归家撰书,提笔写下那篇亘古往传,前文亦是如此。偏到了这里,岔出一节,不论事中人物,单道那蚁山论道的情形…
…当是时,浓雾散漫,他正得了一空当,忽而起心动念,心中思道:这蚁垤仙人也是世间未晓的一位大贤,我且细细观其貌样,也好留心,传之外客。然而说来也怪,当他果真要细看那尊者时,却特特地眼花了,什么都看不真切。
须臾,忽听得仙尊大笑,昏目转明,但视那圣右臂一挥,便凭空提上一只细嘴壶儿,左手不知从哪里摸出一只玉杯,他想要倒些水来,就真有清泉下注。那贾玥有些不解,怎么无端地斟起茶叶了?
大仙遂淡淡一笑:“一张一弛,谓之有道,这一时道得许多往事,跌宕一程,总要专注,久而不好,便要放松,不如且品茗一番吧。”
士子知晓,这仙人既递了杯子,作为晚辈是万万推辞不得的,便道了声谢,接来尝了一口。
不过,喝之前他本有些莫名的忐忑,盖因山中之物,到底是何口味,实在难测,若是一入口来便是怪异,恐挡不住便下意识喷了一地,那时难免尴尬。只是茶液沾得舌尖时,并无特别之感,如此反倒放心了。
他又瞧那仙人给自己也倒了一杯,便愈发安住了。却听闻仙人似察觉出他的心思,悠悠出语:“天上一轮才引上,人间万姓仰头观,一说是日又言月,你道其心怎可安?”
仲檀明白,这是在暗点他方才那番动念,应是着于具体之相,离了妙道真容。蚁垤之名何来?便是多年未移,蚂蚁聚集所致,真名尚不传扬,何况容貌?况大修之人随意更变,并无定形,此量之浅矣。
贾生又想岔开话题,便要问眼前仙人:“尊上,单说那真假孙木由一事,其后若何?听此良久,许生感悟,还请细加讲述啊。”
天神听了此问,并不答话,只是一味地兀自饮茶。这士子吃了个冷场,一时愣在那里,心中寻思着,莫不是自己讲错什么话了,冒犯了真人。他思忖良久,将自己先前说的咂摸滋味咂摸了好几轮,仍是没发现什么不妥之处,因此更加迷惑了。
而那仙家自顾自一杯接一杯,久久不出一言,也未看向贾玥。这仲檀因方才那蚁垤的诗有指责之意,此时也只能静下心气,只等着他再开金口,行指点之意。
如此过了须臾,尊者方才润桑开口:“你说那猴娃之事,我先前也曾告你,此乃年湮代远的一件古闻,哪有那么全备?吾不过是想到哪里,说到那里,记起来便说一些,记不起来了,便作罢呗。”
“这——”,士子支吾一时,只因这是虚无缥缈的真仙,也不好说什么,只能在心里暗暗嘀咕。他固然晓得那蚁垤或有他心通,纵是在脑海编排,他也能得知,但便就是如此,又能如何?既是遍阅古今的大仙,必然什么都见识过了,他这小辈发几句牢骚,只要没出口,仙家总该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只是仙人不语,他也难免分神,不经意间转头,却瞥见层林掩映之中,或有残垣破瓦,斑白残黄零碎入眼,不由得令贾生起了疑念。
他再回首看那蚁垤,老者微闭着双目,好似小寐。仲檀禁不住心中好奇,也顾不得与长者相告,便起身前探,走了一时,才觉脚下实无明路,全是蓬蒿乱作,飘着些牛虻斑蝥。
那贾玥也是常年游方之人,并未在意这些乱草细虫,只是愈发不解,明明方才还能看见浅浅土路,到这里便淹没无踪了。眼前只有那齐腰深的一片飞蓬,抬腿踏之,但闻沙沙作响,一排排杂株倾伏。若非林中还透着些旧舍之影,他断不会觉得这里曾经入过人迹。只是偏偏同那老者谈及往事,这里便看见这番景象,自然不能轻易错过。
只是走了许久,正是把半个身子,都没在败草之中,一边向径,一边挥手驱虫。贾生肚内寻思,纵是真到了跟前,那一座摇摇欲坠的瓦窑,又能有什么呢?然而才生此念,心中有音便当头棒喝:要见彼岸,岂可踟蹰?
故说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