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称帝后,十几万大军并没赶赴边关,而是浩浩荡荡的折返回开封。
一路上几乎没有所遇到像样的抵抗,可以说这行军如同郊游踏青般轻松。一方面由于赵匡胤突然发动兵变,的确太过出人意料,到现在朝廷都没有收到消息就能说明问题,甚至赵匡胤最先折回的几个城池,甚至将赵匡胤的谋反大军当成友军来看待。
至于另一方面,就不得归功于赵匡胤谋逆之前定下的“约法三章”了。这一路走来,十几万大军对于百姓入秋毫无范,若说在两三个月之前,柴荣新逝,定然大家都念着柴荣的好,但如此柴荣已经死了有些时间了,其影响在人们心里慢慢淡化。
百姓更关心的还是自己生活,如果谁能让他们能更安居乐业的生活下去,他们并不介意是谁来当皇帝。当然!如果赵匡胤起兵造反,带兵大肆劫掠,那又当别论,百姓自然会坚定不移的站在柴宗训这一边。
而赵匡胤每到一地,都将事先定好的“约法三章”宣扬出去,既保证底层百姓的生活不会受到任何影响,同时也保证大周旧有官员利益。最后还说什么只诛首恶,并一定会保证小皇帝和太后娘娘的安全。
赵匡胤实在太会做人了,不论是底层百姓还是其他的大周官员,对于赵匡胤直接矛头直向王溥和范质,他们都是没有太大的意见。自王溥和范质任辅宰以来,的确建树有限,不论是对百姓还是大周官员来说。
而且在亲近赵匡胤一系官员的有心引导之下,关于王溥和范质乃是奸臣的流言更是满天飞。说什么正是由于王溥和范质再三逼迫赵匡胤,最后才逼得赵匡胤不得不反,王溥和范质以前就有侵吞包禁军军饷之嫌,所有的禁军都是活生生的让二人给逼反的。而如今辽国和北汉联手,大部分也是王溥和范质施政不当造成的。
如果王溥和范质二人听见这些,定然有会大咱冤枉,说什么辽国和北汉联手南侵,要是知道到头来不过是赵匡胤的谎话,只怕恨不得找块豆腐撞死算了。
赵匡胤大军开到开封城下之后,历史应该出来的韩通并没有出现,柴宗训隐隐明了也许到了今天这个时候,历史已经或多或少的出现了偏差。开封本来就是禁军的大本营,对赵匡胤来说更像是不设防一般。
早在赵匡胤禁大军快逼进开封城的时候,后知后觉的朝廷终于这才收到消息,骤闻身为“御辽大将军”的赵匡胤居然谋逆造反,这个消息不亚于一记晴天霹霆。朝会整整开了两日有余,可是谁都没有更好的办法。
如今的大周要钱没钱,要粮没粮,甚至连兵都剩不下几个了,又能拿什么抵挡赵匡胤。而收到消息赵匡胤大军今日便会抵达开封城,以至于昨天的朝会竟然没有一个人来,就算是王溥和范质二人也将自己死死关在自己府宅之内,完全闭门谢客。二人应该也清楚赵匡胤不会轻易放过他们,可是事已至此,王溥和范质又能有什么好的办法?
王溥和范质只能祈求上天保佑,至少自己做出这般姿态来让赵匡胤看见,能让对方明白自己没有与之死扛到底的打算,最好能从轻发落。
不得不说王溥和范质二人的这些想法有点太过异想天开,而小符后也是慌了心神,这样事情她亦是头一回遇到。只是在柴宗训面前,她故意的装出一幅镇定的样子出来,只是一个劲儿的叮嘱柴宗训好生的呆在宫中,切不可乱跑。
虽然赵匡胤的“约法三章”小符后也是略有所闻,然而如今这般混乱的局面,尤其手中兵、钱、粮皆无的情况下,更是没有和赵匡胤讨价还价的余地。经过这么多,小符后早已经不是当初那个单纯的二娘,尽管赵匡胤对外吹得天花乱坠,而且前面两条他似乎已经尽量做得够好了,即使这样小符后也不能不多一个心眼儿。
自古以来,改朝换代都是血淋淋的屠刀,尸堆如山,血流成河。现在形势比人强,小符后也没有了和赵匡胤一争高下的打算,而她唯一希望的就是赵匡胤当面给他许下不伤柴宗训分毫的承诺,至于自己小符后自己她倒是没有想那么多。
在赵匡胤在开封城中的埋有暗子的情况下,开封城几处城门都被打开了,开封似乎对赵匡胤来说已然不设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