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梦中的宋坤,梦见自己走在小溪边上,水声潺潺,时而有蝉鸣,时而有鸟语,还有朦朦胧胧的花香!
他睁眼,就见到了雄伟的高峰!
“???”
......
挛鞮依想着想着,一直低头往前走。
突然——
背后传来一声大喊:“喂,小心!”
她猛然抬头,却看见有一辆马车朝自己奔来。
挛鞮依暗暗皱眉,她习惯性的抽出马鞭,却被一个宽厚的手掌抓住。
有人将她强势的拉走,由于惯性太大,两人同时摔在地上。
这一切,发生在电光火石之间。
匈奴护卫兵见状,立刻逼停了马车。
“滚下来!”
马车上,有一个年轻男子骂骂咧咧的掀开帘子。
不过匈奴人听不懂,不想与对方争辩,直接一刀砍掉了他的脑袋。
敢伤我家单于?
在马车旁边,挛鞮依被宋坤救下,双双摔倒在地上,只是两人靠得很近,她两个眼睛眨呀眨。
宋坤连忙道歉:“情急之下,不要介意。”
他刚想起身,却被抱住。
然后——
挛鞮依直接翻身过来,面红耳赤的说道:“我要在上面!”
“???”
“扯平了!”
“呃——你先起来,大庭广众的,这样不好,咱们回家再说。”
她拍了拍身上的粉尘,摸了摸自己的小腹,没有说话。
刚才那一刻,她整个人都懵逼的,不知道怎么就做出那种反应。
宋坤只能走到马车那边,掩饰一下刚才的尴尬。
“有查到,这辆马车是谁的吗?”
仃真捡起一块木牌,认真打量着,沉声道:“纯跪的单于,这是秋子的车。”
“什么秋子?尼玛的能不能把话说清楚点?”
“就是秋子啊。”仃真还不服气呢。
挛鞮依在后面说道:“你说的,应该是龟兹吧?”
“啊对对对,就是秋子的。”
宋坤皱眉不悦:“龟兹的车?那这个男的,是龟兹什么人?”
“看这服饰,好像是,龟兹的王子?”
“好啊,我都没找上门呢,你小子倒是主动。”宋坤冷笑。
好好好,又多了一个正当的灭国理由。
......
【秦国——】
李斯与韩非面对面在下着围棋。
“你输了。”
“韩君果然棋艺高超,斯佩服不已。”
韩非淡淡一笑,并未说话,他默默地收拾着黑白棋。
“今日,韩君九胜于我,多年未见,依然如当年在兰陵一般。”
“过誉了,李君。”
李斯眯起眼睛问道:“关于先前说的事,韩君可否想清楚了?”
韩非落子的手,顿了顿:“李君,可是指入秦之事?”
“非也。”
“哦?”韩非疑惑地望向对方,居然不是说这个?
你李斯现在是秦国长史,一个不大不小的官,不是受秦王政所托,前来说情吗?
李斯笑了笑:“韩君,你忘了啊?昨日我问你,是否还记得,当年你我求学时的往事。”
“原来是这个啊?哈哈。”韩非尴尬的笑了笑,稍微放下心防。
看来,是自己多虑了。
“我当然,记得。当年,你我同在,稷下学宫,求学于,荀子门下。”
“那时候的我们,可都是,学堂里的异类。”
李斯跟着笑起来:“确实如此,夫子教授儒语,而我们却偏偏对法家感兴趣。”
韩非点点头说道:“诸子百家,数百年来,都在互相辩证,意图争,那个第一。”
“可是,谁又说得服谁呢?”
李斯继续下一黑子,问道:“那,韩君,你以为,最适合治理天下的法,该是如何?”
韩非对下一子,淡淡说道:“我以为,应该是儒皮法骨。”
“为何?”
韩非回道:“重儒礼,民贵君轻,但劳而少功,博而寡要,难以治民。”
“重刑法,明恩立典,但律法无情,严而少恩,难以服民。”
“故,不如博采众长,儒皮法骨。”
李斯反驳:“韩君一直说,儒礼贵民,但我偏偏觉得,可改弱民之法。”
“哦?”
韩非疑惑问道:“孟子曰:君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仇寇。孔子又言,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
“儒家所言,君非君,臣非臣,臣可不事庸君,君不可不用忠臣,此举于君而言,非利也。”
“难道不是贵民吗?”
先秦时期的儒家,主张君臣合作,双方共同遵循道德约束治国。
那么,君臣伦理是从什么时候被错误解读的呢?
......
汉朝,董仲舒大胆的将儒家君臣关系解读为“天子为天,臣子为地,天比地高”,从此拔高了天子的地位。
又将“忠义大于立场”的为臣三观融入,其中,将不忠分为三个等级“大逆不道、不道、为礼不敬”,立法将投敌叛国的罪名,连坐三族。
这种举措,深得汉武帝之心,于是便有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到了唐朝,由于司马家当街砍死皇帝的行为,太过炸裂,加上隋朝灭亡的警示,让唐帝皇认识到,削弱门阀统治的必要性。
纵观唐朝多任皇帝,毕生都在与五姓七望等门阀集团做斗争。
为了再次强化忠君思想,于是结合唐朝尚武的社会风气,大力宣扬“士为知己者死”的口号。
言外之意,皇帝欣赏你才让你做官,是你的人生知己,你是不是应该为了皇帝抛头颅,洒热血?
类似关羽这等历史人物的形象,得到官方拔高。
不过,这些铺垫,最终被唐玄宗一手打破。
......
宋朝皇帝,必须先给黄巢、朱温磕个头,士族门阀基本被他们一手摧毁。
朱熹等人,大幅度修改儒家学说,提出“程朱理学”,推广“三纲五常”,主张“君臣父子,天下之定理。”,从此上朝大臣只能站着,不能坐!
坏了,一下子就从君主的合伙人,变成卑微的儿子。
什么“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腐朽愚忠思想,就是从这时候开始的。
......
最后到了明朝,再次强化宋朝的“君臣父子”理念,废除相权,从此朝堂成为皇帝的一言堂,中央集权再度膨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