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何况,近期地方的大涝,更是使得许多百姓生活困苦,国家的救济和恢复工作也需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
因此,国库的情况已经是捉襟见肘,每一分钱都需要精打细算。
在这样的背景下,臣斗胆建议,此次对倭国使臣的赏赐,是否可以稍作变通。
不再以金银珠宝等实物为主,而是改为赠送我国的工匠技术。
这样一来,既可以节约开支,避免给国库带来更大的压力。
又可以展示我朝的技艺和文化,让倭国使臣对我朝有更深的了解和尊重。
同时,这也符合我朝一贯的开放和包容的对外政策,体现了我们愿意与各国交流学习,共同进步的决心。
陛下,臣深知此建议可能有些大胆,但臣真心希望陛下能够考虑。
在当前的困境下,我们需要的是更加务实和明智的决策,而非墨守成规。
相信陛下一定能够明察秋毫,做出最符合国朝利益的决定。”
朱允炆闻言,眉头紧锁。
他深知,古代文人往往对工匠技术嗤之以鼻,认为那是奇淫技巧,不值一提。
然而,他却深知工匠技术的重要性。
军中器械、房屋建设、城墙修筑、农耕生产等方方面面,都离不开工匠们的辛勤付出和智慧创造。
正当他陷入沉思之际,曹国公李景隆突然上前一步,拱手说道:“陛下,臣以为郁大人此法不妥。”
朱允炆闻言,眼前一亮,示意李景隆继续说下去。
李景隆继续说道:“百工之匠虽被文人视为奇淫技巧,但实则乃国家之根本。
军中器械的精良与否,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危;房屋城墙的坚固与否,关系到百姓的安危;
农耕技术的先进与否,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
因此,臣认为,工匠技术的重要性不容忽视。若轻易将技术传授给倭国,恐有资敌之嫌。”
朱允炆听罢,心中暗自赞许。
他点了点头,说道:“曹国公所言极是。
朕也深知工匠技术的重要性。因此,朕决定废除三倍之礼的成例,以后对藩属国的回馈,改为等倍之数。
同时,朕也要求各藩属国在进贡时,取消珍奇异宝等物的进贡,一律改为进贡实用之物。
而对于朝廷的赏赐之物,朕决定改为诸子学说书籍典籍。
这些书籍典籍乃我大明之精神财富和文化底蕴,应当广为传播。
至于倭国使臣私下索要工匠技术的行为,朕认为应当视为奸细之罪,从重处理。
此外,使臣回国时,礼部应当严格盘查其所带物品,以防奸细趁机潜入我国。
此事便交由工部、刑部、礼部三部共同负责,务必确保万无一失。”
众臣听完朱允炆的吩咐,纷纷上前行礼应诺。
他们知道,这位年轻的皇帝虽然年轻,但却有着非凡的智慧和远见。
在他的领导下,大明王朝必将迎来更加繁荣昌盛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