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媒体教学方面,尽管他们努力争取到了一些设备捐赠,但设备的更新和维护成了大问题。由于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设备一旦出现故障,往往需要等待很长时间才能修复,影响了正常的教学使用。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叶立航和吴林决定自己学习设备维修技术,他们购买了相关的书籍和工具,利用业余时间钻研。但毕竟他们不是专业人员,对于一些复杂的故障仍然束手无策。
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不佳也让他们十分头疼。学生们缺乏合作的意识和技巧,常常出现个别学生主导、其他学生参与度不高的情况。叶立航和吴林组织了多次小组合作培训活动,通过游戏和案例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们的合作能力。
然而,学生们在课堂上的表现还是不够理想,一些小组在讨论时容易偏离主题,无法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
为了丰富课外活动,吴林虽然联系到了一些公益组织,但资金的到位速度缓慢,无法及时满足活动的需求。叶立航发动村民捐赠物资,但村民们的捐赠大多是一些生活用品,与活动所需的器材和材料相差甚远。
他们不得不自己动手制作一些简单的活动道具,虽然充满了创意,但质量和效果难以保证。而且,由于缺乏专业的指导老师,学生们在活动中的收获也相对有限。
在课程设置方面,编写教材大纲的工作进展缓慢。叶立航和吴林虽然有一定的教育经验,但对于某些专业领域的知识了解不够深入,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和请教专家。
邀请来的有特长的村民担任兼职教师,由于没有教学经验,在授课时难以把握重点和难点,学生们的学习效果不太理想。
家长们对新教育模式的质疑声越来越大,一些家长甚至在学校门口聚众抗议,要求恢复传统教学。叶立航和吴林耐心地与家长们沟通解释,但部分家长态度强硬,根本听不进去。
家庭方面,由于他们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了乡村教育事业中,对自己的孩子关心不够。叶立航的孩子在学校遇到了学习困难,他却无暇辅导;吴林的孩子生病住院,她也无法全程陪伴。
他们的家人对此颇有怨言,认为他们为了别人的孩子忽略了自己的家庭。叶立航和吴林内心充满了愧疚,但又放不下乡村教育的事业。
尽管面临着重重困难和压力,叶立航和吴林依然没有放弃。他们坚信,只要坚持下去,不断探索和改进,一定能够让乡村教育焕发出新的生机。
他们继续寻找更多的资源和支持。叶立航和吴林联系了曾经的校友和同学,希望他们能为乡村教育贡献一份力量。一些校友表示愿意提供资金和物资支持,但具体的落实还需要时间和协调。
吴林参加了各种教育研讨会和论坛,积极与其他教育工作者交流经验,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但这些交流活动大多在城市举行,她需要长途奔波,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同时,他们还尝试与周边城市的学校建立结对帮扶关系,希望能得到对方在师资培训、课程资源共享等方面的支持。但由于地域差异和学校之间的管理体制不同,合作的推进并不顺利。
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叶立航和吴林发现学生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也不容忽视。由于乡村的生活环境相对封闭,很多学生缺乏自信,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挫折容易产生焦虑和自卑情绪。
他们决定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邀请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为学生们进行辅导。但心理咨询师的费用较高,学校难以承担长期的服务费用。
叶立航和吴林通过网络学习心理健康知识,自己为学生们提供一些简单的心理支持和疏导。但他们毕竟不是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效果有限。
未来的道路充满了不确定性,但叶立航和吴林依然坚定地走在乡村教育的改革之路上,期待着为乡村的孩子们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