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激动处,王廷相忍不住怒啐一口。
顾鼎臣接着问道:“那么现如今陛下究竟作何打算呢?”
“怎么想的?陛下心中所思所想旁人岂能轻易揣度!他的脾气向来倔强固执得很呐!对于互市这件事,朝中诸多大臣纷纷表示反对;可若要开战,却又无十足胜算。别看大同那边号称十几万人马,但依我之见,这些军队不过是空有其表、外强中干罢了,真正能够上阵杀敌的将士恐怕连十分之一都不到啊!”
“既然如此,那你身为兵部尚书难道就不曾想过采取些措施好好整顿一下军纪军风吗?”顾鼎臣一脸怒其不争地狠狠拍打了一下桌面。
“呵呵呵,谁说我没想过呢?只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军费从何而来?粮草供应又该如何解决呢?现如今户部早已是捉襟见肘、入不敷出,既拿不出钱来充作军饷,也凑不齐粮食以供军需。有时候我真觉得自己就如同一个名不副实的光杆司令一般,徒有兵部尚书这个虚名而已。”王廷相无奈地苦笑着自嘲道。
“哎,照你这么一说,我都有些茫然无措了,实在弄不清陛下此番召我回京究竟意欲何为!”顾鼎臣一边喃喃自语,一边眉头紧蹙地摇着头,脸上满是疑惑和忧虑。
一旁的王廷相见状,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安慰道:“圣上之心深不可测啊,一切谜团待到明日早朝上殿面君之时自然便会揭晓答案了。”
顾鼎臣微微点头,表示认同,但心中依旧忐忑不安。
他端起桌上的酒杯,猛地灌进一口酒,试图让自己平静下来。
王廷相看着顾鼎臣,眼中闪过一丝担忧之色。
他知道这次召见对于顾鼎臣来说至关重要,但又无法给他更多确切的信息或建议。
顾鼎臣再次举起酒杯,仰头一饮而尽,然后缓缓说道:“也只能如此了,时候也不早了,我先回去了,你也早些休息吧!今日听你一言,我觉得还是收获很多,明天到底怎么样也只有听天由命了!”
顾鼎臣感激地看了一眼王廷相,他放下酒杯,站起身来,与王廷相对视片刻,然后转身离去。
走到门口时,王廷相突然叫住顾鼎臣眼神凝重地对着他,缓缓说道:“九和啊,无论明日陛下是否询问你有关北方战事的情况,你都要切记,务必佯装出一无所知的模样。在此时此刻,装傻充愣远胜过真正的糊里糊涂!”
顾鼎臣听罢,用力点了点头,抱拳感谢后用力推开房门,迈出门槛,身影渐渐融入漆黑如墨的夜色之中。
屋内,只剩下王廷相孤零零地坐在桌前,目光凝视着窗外那轮高悬的明月,若有所思。
他默默地在心中祈祷,希望明日一切能够顺遂无虞。
“九和啊,希望你能记住我的话吧,同朝为官多年,你是怎样的为人,我岂会不知?现今这朝堂之上,真心实意为国家社稷忧虑操劳之人已是寥寥无几啊!”王廷相无奈地摇了摇头,叹息着。
……
次日黎明时分,天空尚未完全明亮,大臣们早已纷纷抵达午门外,三三两两地聚集在一起,焦急地等待着早朝的开始。
在这群人中,有一个熟悉的身影引起了大家的注意。
"哎呀,顾老,您终于回来啦!"一位大臣快步走到他身旁,恭敬地拱手问道。
"是啊,昨日才刚入京呢。"顾鼎臣微笑着回礼道。
这时,又有一位大臣凑上前来,好奇地询问:"陛下此时召见您回京,不知所为何事啊?"
顾鼎臣摇了摇头,谦逊地回答道:"老夫岂敢随意揣测圣意。不过,无论陛下有何旨意,我都会竭尽全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说完,他面向紫荆城大殿的方向,深深地鞠了一躬,表示对皇帝的忠诚与敬意。
“九和,老夫可把你盼回来了。”内阁次辅方献夫难掩内心的激动之情,快步走上前来。
“哎呀,叔贤(方献夫的字),真没想到竟然能在此见到你!”顾鼎臣看着眼前这位许久未见的老友,心情同样无比兴奋。
方献夫感慨道:“是啊,自从老夫因病还乡之后,便一直在家休养。未曾料到,前年陛下突降一道圣旨将我召回朝廷。如今回到京城,再次踏入内阁处理政务。”
顾鼎臣连连点头,表示赞同:“那真是太好了!如今天下正值用人之时,正需要像您这样经验丰富的老臣来辅佐陛下。相信有您等重臣坐镇,国家定会繁荣昌盛!”
然而,方献夫却轻轻摆了摆手,叹气道:“唉,岁月不饶人呐!如今我已年老体衰,不知这副身躯还能支撑多久。”
他的语气中透露出一丝无奈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正当顾鼎臣想要与方献夫再多聊几句时,一个小太监匆匆来到东侧门前高声喊道:“上朝~~~”
声音清脆响亮,回荡在整个午门之外。
听到这声呼喊,众人纷纷行动起来,朝着东门侧鱼贯而入。
一时间,前往朝堂的道路上鸦雀无声,大臣们纷纷按照文武两边的顺序行进着。
而顾鼎臣因为尚未接到皇帝的召见旨意,只能留在门外静静地等待。
他心中虽然有些焦急,但仍保持着镇定自若的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