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他们来到县衙时,县令正坐在公堂之上,神色严肃。见到被捉来的老虎,县令目光如炬,严肃地问道:“是你吃了某人的儿子吗?” 老虎竟然像是听懂了县令的问话一般,缓缓地点了点头,那动作虽然轻微,但却清晰可见,仿佛在承认自己的罪行。
县令接着义正言辞地说道:“杀人偿命,欠债还钱,这是自古以来天经地义的定律。而且这位老妇人一生孤苦,只有这一个儿子,你却残忍地把他给杀了,让她在这风烛残年失去了唯一的依靠,往后的日子该怎么过?倘若你愿意悔改,从此做她的儿子,为她养老送终,弥补你的过错,我就饶你不死。”
老虎听了县令这番话,再次点了点头,眼神中似乎透露出一丝坚定和决心,表示愿意接受这个条件。于是,县令让人解开了绑在老虎身上的绳索,挥挥手示意它离开。
这边老妇人还沉浸在失去儿子的巨大悲痛之中,她满心怨恨县令没有杀了老虎为自己的儿子偿命,认为县令太过仁慈,没有为她主持公道。她整日以泪洗面,心中的愤怒与不甘久久无法平息。
第二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老妇人那破旧的房门前时,她像往常一样,带着满心的忧愁打开了房门。然而,眼前的景象却让她惊讶得合不拢嘴 —— 门口竟然躺着一只已经死去的鹿。
老妇人赶忙叫来邻里帮忙,将鹿肉拿去市场卖掉,又把鹿皮精心处理后拿到集市上出售。用换来的钱购买了生活所需的物品,暂时维持住了自己的生活。
从此之后,这样的惊喜竟然接二连三地发生,成了常态。老虎时常会衔着金银绸缎等贵重物品来到老妇人的院子里,然后悄悄地离开。
老妇人的生活也因此渐渐有了起色,变得富裕起来。她所得到的供养甚至超过了儿子在世的时候,吃穿用度都不再发愁。
老妇人的心里也开始慢慢发生了变化,她不再怨恨老虎,而是暗自感激老虎的这些善举。而老虎每次来的时候,常常会温顺地卧在她家的屋檐下,安静地陪伴着她,一整天都不离开。人和老虎相处得十分和谐平安,彼此之间没有丝毫的猜忌和防备,仿佛建立了一种特殊而深厚的情感纽带。
就这样,平静而又安稳地过了几年。有一天,老妇人在睡梦中安详地离开了人世,结束了她坎坷而又充满传奇的一生。
老虎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刻如一阵疾风般赶到了老妇人的堂中。它望着空荡荡的房间,眼中满是哀伤与不舍,发出阵阵低沉而悲切的吼叫。那吼叫声饱含着深情,仿佛在诉说着对老妇人的思念和无尽的悲痛。
老妇人在世的时候,为人善良勤劳,平时积攒了不少财物。这些财物足够为她办理一场体面而庄重的丧葬,让她能够在死后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安息。
族人们听闻老妇人去世的消息,纷纷赶来。大家怀着对老妇人的敬意和怀念,一起齐心协力,将老妇人的后事料理得妥妥当当。他们选择了一块风水宝地,为老妇人修建了一座坟墓,并按照当地的习俗,举行了庄重的葬礼仪式。
当坟墓刚刚堆好,新土还散发着湿润的气息时,老虎突然如闪电般奔来。前来参加葬礼的宾客们看到老虎的出现,吓得惊慌失措,四处逃窜,生怕被老虎伤害。
老虎却对这些惊恐的人们视若无睹,它的眼中只有老妇人的新坟。它径直跑到坟前,仰头发出如雷般震耳的嗥叫声。那声音仿佛要冲破云霄,震撼天地,充满了无尽的悲伤和眷恋。
过了好长一段时间,老虎才终于停止嗥叫,它的声音已经变得沙哑,身体也因为过度的悲伤而微微颤抖。但它仍然强忍着悲痛,缓缓地转过身,一步一步地离开了墓地。它的身影在夕阳的余晖中显得孤独而又坚定。
当地的人们被老虎的义举深深感动,他们纷纷传颂着老虎的故事,对它的重情重义赞不绝口。为了纪念这只与众不同、充满灵性和情义的老虎,人们在东郭为它建立了一座 “义虎祠”。
这座 “义虎祠” 庄严肃穆,香火不断。人们用这种方式表达对老虎的敬意和怀念,也希望它的精神能够永远流传下去。
岁月流转,这座 “义虎祠” 一直保存至今,成为了当地一个充满传奇色彩和感人故事的象征,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前来瞻仰和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