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庆三年(1569 年),在京城这方热闹又繁杂的天地里,我,阿福,依旧每日在街头巷尾乞讨为生。过往的岁月里,我见证了太多的变化,从倭寇肆虐到海防巩固,从“隆庆开关”到高拱改革,每一件事都在百姓的生活中留下了或深或浅的印记。而这一年,张居正进入内阁的消息,又在京城的大街小巷传开,百姓们的心中再次燃起了希望,都盼望着这位新入内阁的大臣能带来一些好政策,让日子过得更加安稳顺遂。
年初的京城,寒意依旧未退,街头的行人裹着厚厚的棉衣,脚步匆匆。我像往常一样,在城门口的老地方安顿下来,开始一天的乞讨生活。周围的人们一边呵着白气,一边谈论着各种时事。
“听说张居正大人入内阁了,这人可有本事了,不知道会不会给咱们带来些好政策。”一个穿着粗布棉衣的老者说道。
“是啊,这些年朝廷的事儿变化多,希望这次能有真正对咱老百姓有利的政策出来。”旁边一个年轻人附和道。
我听着他们的对话,心里也琢磨着这个张居正到底是怎样一个人。虽然我只是个乞丐,对朝廷大事懂得不多,但从人们的谈论中能感觉到,大家对他寄予了很高的期望。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从一些读书人和过往官员的口中,逐渐了解到张居正的一些事迹。张居正自幼聪慧过人,才华横溢,年仅二十二岁就考中进士,进入翰林院。他在官场多年,历经嘉靖、隆庆两朝,对朝廷的种种弊端有着深刻的认识。据《明史·张居正传》记载,张居正“勇敢任事,豪杰自许。然沉深有城府,莫能测也”,可见他是一个有勇有谋、心思深沉的人。
张居正进入内阁后,很快就展现出了他的政治才能和改革决心。他深知国家面临的诸多问题,如吏治腐败、财政困难、边防不稳等,这些问题如同重重枷锁,束缚着国家的发展和百姓的生活。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他开始积极谋划一系列的政策举措。
在吏治方面,张居正主张“尊主权,课吏职,行赏罚,一号令”。他认为要想让国家政令畅通,必须加强中央集权,整顿吏治,提高官员的办事效率。他制定了严格的考成法,对各级官员的工作进行严格考核。据《明通鉴》记载,考成法规定“立限考事”“以事责人”,明确规定了各级官员的职责和任务,并规定了完成期限。每月进行检查,每半年进行总结,根据考核结果进行奖惩。这一举措使得官员们不敢再懈怠,工作效率得到了显着提高。
“自从张大人推行考成法后,衙门里的风气好多了。以前那些偷懒耍滑的官员现在都认真起来了,办事也比以前快多了。”一个在衙门当差的小吏说道。
“是啊,这考成法可真是厉害,让那些不干活的人没了空子可钻。”另一个人说道。
在经济方面,张居正深知财政问题是国家的命脉。当时,明朝的财政陷入困境,国库空虚,百姓赋税沉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张居正推行了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他下令重新丈量土地,清查隐田,打击土地兼并现象。据史料记载,通过这次土地丈量,查出了大量的隐田,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同时,他还改革了赋税制度,推行一条鞭法。一条鞭法将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合并为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这一举措简化了税收手续,减轻了百姓的负担,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现在交税比以前方便多了,不用像以前那样交各种乱七八糟的东西,直接交银子就行。而且负担好像也轻了一些。”一个农民说道。
“是啊,这一条鞭法可真是为咱们老百姓着想。希望以后的日子能越来越好。”另一个农民说道。
在边防方面,张居正也十分重视。他任用戚继光、李成梁等名将镇守边境,加强边防建设。戚继光在北方边境训练出了一支精锐的军队,修筑了坚固的长城防线,有效地抵御了蒙古的侵扰。李成梁在辽东地区多次击败女真部落,维护了边境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