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书城网

字:
关灯护眼
我的书城网 > 妙法莲华经 > 第14章 第14集《妙法莲华经》

第14章 第14集《妙法莲华经》

又见菩萨 离诸戏笑

及痴眷属 亲近智者

一心除乱 摄念山林

亿千万岁 以求佛道

这个禅定指的是老参菩萨最后晚年的收心。

“又见菩萨,离诸戏笑。”菩萨,尤其净土宗人,到了晚年的时候要做三件事:第一个,离开一切的游戏。会让自己散乱放逸的境界,都要放弃;第二个,远离愚痴的眷属。这个人的思想就是追求五欲快乐的,你就不能跟他在一起了,因为两个人不同见,不同行;第三个,亲近智者。亲近有智慧的善知识、同参道友。干什么呢?“一心除乱,摄念山林”,好好专注在心中所修的法门,安住在寂静的处所,“亿千万岁,以求佛道”。

所以我们讲,菩萨道是三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安忍的学习;第二个是以菩提心来历练,忏悔业障,积集资粮;最后一段也是回归到收尾,生命的收尾,这一段对净土宗更重要。最后的五年,你的收心收得好不好,就直接影响你往生的正念。

癸六、问施

或见菩萨 肴膳饮食

百种汤药 施佛及僧

名衣上服 价值千万

或无价衣 施佛及僧

千万亿种 栴檀宝舍

众妙卧具 施佛及僧

清净园林 华果茂盛

流泉浴池 施佛及僧

如是等施 种种微妙

欢喜无厌 求无上道

前面的布施是面对一般的凡夫众生,这边的布施是菩萨去供养三宝。供养三宝就比较讲究了,我们看他布施的情况。先看所施的物品,再看能施的心态。

所施的物品有四段:

“或见菩萨”,他以“肴膳饮食”——这个肴膳就是煮过的熟食,或者以种种的汤药,就是医药、医疗用品,来施佛及僧,供养三宝;或者以贵重的衣服,价值千万,或者是有难得稀有的衣物来供佛及僧;或者以千万亿种的栴檀宝舍,一种珍贵的栴檀木或者七宝所做的房舍,种种美好的卧具,施佛及僧;或者以清净的园林,这当中有很多的茂盛的花果,或者有很多的流泉浴池来施佛及僧。就有四种所缘境。那么他布施的心态呢?“如是等施”,种种殊胜的微妙的资具,他内心是欢喜,而且是无厌,来求无上道。

那么这个地方的重点,为什么菩萨要供养三宝呢?你看,我们初一十五要上供,就是跟三宝结缘。因为你未来的善根的启发,你要靠三宝。因为你一个凡位的菩萨,经过流转以后,基本上是有隔阴之迷的,必须有三宝的住世,才能够把你过去的善根启动起来,让你能够相续。如果你不跟三宝结缘,那就没有东西可以启发你了,你的善根就没办法启发了。

所以,在古德解释里面,对三宝的布施,它强调一种增上意乐。这个地方有六种法:

第一个是广大,就是所缘境广大。比方说我们讲到这个肴膳、饮食、衣服、卧具、房舍等等,都要广大的所缘境,第一个;第二个,善好。这些东西要是一个美妙的殊胜的资具;第三个,欢喜。这个地方有欢喜、无厌;第四个,无厌,心中没有厌足,永远觉得不够;第五个,念恩,你心存感恩;第六个,清净,不求回报,安住菩提心。当然,你不求回报,那真如就回报你了,就这个概念。一个人无所得,其实你会得到更多的东西。这个是对三宝的布施。

癸七、问慧

或有菩萨 说寂灭法

种种教诏 无数众生

或见菩萨 观诸法性

无有二相 犹如虚空

又见佛子 心无所着

以此妙慧 求无上道

古德说,这段经文是前面十五个问的最后总结。菩萨做了这么多,其实就是成就三种智慧:一个是后得智,一个是根本智,一个是加行智。

第一个,后得智,就是菩萨的善巧。

“或有菩萨,说寂灭法。”我们对于已经善根成熟的菩萨,就不是教他修人天乘了(造善成就安乐果报而已),要跟他讲到一种出世的解脱之法。那么出世的解脱之法,怎么办呢?种种方便的教诲,来度化广大的众生。

“说寂灭法”,有两种寂灭法。我们前面也说过了,一个人放不下,有两种情况:

有的人放不下子女,放不下家庭,结果他往生产生障碍。面对这样的众生,你怎么办呢?如果他放不下,这当中有很严重的贪爱,那你要下重药。要讲无常,无常故苦、苦即无我,就是带有苦谛的空性,就是灭色取空,断灭性的空。因为这个人他有贪爱,所以你要用苦谛来对治他。

有些人他放不下,只是来自于责任感。他其实对子女没有贪爱,他是责任感而已。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直接讲缘起性空,就是“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人生就是因缘的开合,你其实得不到什么东西。人生只有过程,没有结果。

他这种执着是来自于贪爱,还是来自于责任感,你先判断。所谓“种种教诏”,你要通过判断,然后再跟他讲寂灭法。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根本智。

度化众生以后回到佛堂,我们怎么办呢?“或见菩萨,观诸法性,无有二相,犹如虚空。”我们自己修止观的时候,是“观诸法性,无有二相”。这个法性就是二空真如。其实,我们自己在空性跟缘起当中要抓到一个平衡点,性空不碍缘起、缘起不碍性空,它是没有对立的。就像虚空,它本身没有相状,但是它能够包容一切的相状。就是,菩萨对于真空跟妙有,你要想办法抓到平衡点,这是你的根本智。

第三个,加行智。

“又见佛子,心无所着,以此妙慧,求无上道。”当我们走出佛堂、面对六度万行的时候,就是无所得。我们前面说过,其实你说权位的菩萨真的没有所得吗?未必。他是对人天果报无所得、对涅盘无所得。“我今发心,不为人天福报,二乘涅盘,唯依最上乘发菩提心,愿与法界众生一时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还是有所得。只是他这个“有所得”是追求佛道,所以我们也认为他是无所得,至少他不求人天果报、不求涅盘。也就是说,前面的权教菩萨是放弃了因缘果报的回馈——我布施,我不求因缘回馈我;我持戒,我也不求因缘给我尊贵的果报;我愿与法界众生一时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他“以此妙慧,求无上道”,他是用功德来转换无上菩提,是这个概念。

整个菩萨道的修学,到最后收尾到三种智慧:后得智、根本智跟加行智。

所以你看菩萨是这样子:他一开始是开出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他一个一个慢慢学;他六度走过以后,你看这个菩萨,越到晚年他的心是越往内收。其实,收到最后他得到什么?就得到一念的智慧。就这样子。一开始是“一心万行”,到晚年的时候,你看一个人到晚年他的心越来越单纯,“万行一心”,收归到智慧的观照。

辛六、问他土供养舍利

文殊师利 又有菩萨

佛灭度后 供养舍利

又见佛子 造诸塔庙

无数恒沙 严饰国界

宝塔高妙 五千由旬

纵广正等 二千由旬

一一塔庙 各千幢幡

珠交露幔 宝铃和鸣

诸天龙神 人及非人

香华伎乐 常以供养

文殊师利 诸佛子等

为供舍利 严饰塔庙

国界自然 殊特妙好

如天树王 其华开敷

前面的六度,是佛在世的时候怎么去教导初心菩萨修六度,还有老参菩萨怎么去修六度;现在是讲佛灭度以后到底发生什么事。

“文殊师利!又有菩萨,佛灭度后,供养舍利。”菩萨有一件事情很重要,就是令三宝久住。当然,佛陀不在,就把佛陀的舍利子拿出来,用塔庙来供养。怎么供养呢?“又见佛子,造诸塔庙,无数恒沙,严饰国界。”你就盖出一些塔庙,把佛陀的舍利子放在塔庙里面。干什么呢?庄严国界。就是古德说的,用塔庙的庄严来庄严这个国界。

那塔庙是多大呢?“高妙”,高度“五千由旬”;“纵广正等,二千由旬。”这个很重要。诸位!所有的塔庙乃至于你的佛堂设计,一定要注意左右的平衡。你左边放一盏灯,请你右边也要放一盏灯,它是纵广正等,否则就不好了。作为一个寺庙,你左青龙,右白虎,不一样大,住众就不平安了。就是这个佛堂,小至佛堂设计,大至一个道场,左右的平衡是很重要的。

“一一塔庙,各千幢幡。”每一个塔庙,有百千种的幢跟幡,还有很多的珠宝编织成的宝幔来装饰。塔庙的周围有宝铃,挂很多的宝铃,微风一吹动,很多和雅的音声。这个时候就会招感佛教的天龙八部、诸天鬼神、人非人等,他们就以香花伎乐来供养佛陀。

这个地方就是说,你供养塔庙,第一个,你让你的国界庄严;第二个,你招感很多龙天护法。或者你家里面供养佛堂,有龙天护法来供养,你也能够风调雨顺,家宅平安。这两种功德。

“文殊师利,诸佛子等,为供舍利,严饰塔庙”,使令这个国界就很自然地殊特庄严,“如天树王,其华开敷”。这个天树王,就是指的忉利天有一种树,叫做波利质多罗树。这个花一开的时候,整个忉利天就非常美妙。这比喻说,我们今天供养佛陀的舍利,供养佛陀佛像,会让你整个家庭乃至整个国界庄严美妙,等等。

佛陀灭度以后,其实是有两件事要做。我们看,释迦牟尼佛灭度的时候,第一个就是经典的结集,第二个是舍利子的供养。佛陀灭度之前,佛陀两大弟子舍利弗尊者、目犍连尊者都往生了。排第三号的迦叶尊者,他老人家喜欢修苦行,就是在坟墓、山野间修行。所以,释迦牟尼佛灭度的时候,僧团赶快派人把他请回来,说佛陀灭度了,你赶快回来主持大局。迦叶尊者一回来以后,他讲一件事情,他请求所有阿罗汉不要灭度。因为佛陀灭度对阿罗汉的打击很大,他顿失依怙。阿罗汉,有很多之所以延续生命,就是因为佛陀在。就像佛陀说的,阿罗汉是把自己当做小象,依怙大象。那大象不在了,阿罗汉认为我住世无益了,很多阿罗汉选择要入灭。那么迦叶尊者就召开羯磨法说,请诸位阿罗汉慈悲,暂时不要灭度。我们有重要的事要做,要结集经典。所以就有小乘的结集,以迦叶尊者、阿难尊者为主。还有大乘的结集,文殊菩萨的结集。这第一个。

第二个,是舍利子的供养。不过迦叶尊者当时的指示是,把舍利子的供养交给居士,由国王、大臣、龙王去负责。这件事我们出家众别管,重点在经典的结集。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要形成一个住持三宝。

你看莲池大师的《竹窗随笔》。他说有一个将军,去莲池大师的云栖寺拜佛。这个将军是有大威德的,带了几个侍童官,到了大殿的时候,他不拜佛。看这个意思,这个将军是学过禅宗的。莲池大师说,你为什么不拜佛?他说,这是一个石头做的像,我们学佛要紧是内心的觉悟。莲池大师马上诃责他说,你没有外相哪有觉悟呢?

诸位!可能我们现在学佛很久了,请你回忆一下你当初是怎么学佛的?绝大部分都是唱一下<炉香赞>嘛,是不是?或者看到寺庙,或看到佛像。诸位!没有相状,没有文字,你没有通过经典的文字,没有佛像的庄严,就没有文字般若;你不可能生起观照般若;没有观照般若,就没有实相般若。所以,这就是为什么佛陀灭度以后必须要创造一个假相来启发后人,就这个意思。就是盖塔庙、结集经典,让三宝流通后世。

末法时代没有佛陀了,没有圣人了。末法时代我们觉得很悲哀。但是,你别忘了,“末法”,好歹有一个“法”。你连末法都没有,那就是黑暗时代了。哪一天这个世界上看不到佛像了,看不到经典了,那你就知道怕了。末法时代,虽然没有三宝的功德,只有三宝的相状,但好过连三宝的相状都没有。你说,欸,就一个佛像,又不能说法。但也好过连佛像都没有,因为众生可以通过佛像来启发善根。所以,佛灭度以后的结集经典,创造塔庙,让三宝住世,这个动作是很重要。

这个地方都是讲到权位的菩萨的修学,就是佛陀在没有讲《法华经》之前,施设方便,用六度的功德来引导菩萨。就是说,《法华经》当然就是单纯了,《法华经》是先入一念心性,先入那一道光明,从光明里面来修六度。但是,如果这个权教的菩萨一时半刻见不了光明,因为他没有学《法华经》,那没关系,你先到功德去,通过功德再回向光明。两阶段说,佛陀是为实施权,开权显实。

这个地方是说明什么事?为了真实而施设方便,所以这个方便没有离开真实。就是说,佛陀在度化这些权教菩萨的时候,没有摆明地说其实是要把他带到光明。佛陀说我给你创造功德,其实他们是趋向光明了,就是即权而实,即实而权,就是权实不二。也就是说,佛陀没有摆明要让你回归心性;但是,我创造功德,那其实是让你回归心性!这样你们听懂吗?是这个意思。权也不离开实。只是到了《法华经》佛陀讲得更直白了:所有的涅盘寂静、所有的功德,都是一时的方便;你就是要安住一念心性,称性起修,这个叫做直趣佛道。

就像净土宗一样,修什么法门都赶不上持名,因为它是直接的“即众生心,投大觉海”。净土宗的持名,就很像大乘佛法的《法华经》一样。就是说,你通过回向,那就间接了。如果你站在一念心性的角度,修所有的法门都是功德庄严。

当然,佛陀没有讲《法华经》之前,也只能这样子,通过六度的功德来安抚菩萨,然后再把这个功德回向无上菩提。

所以,诸位!我们现在要慢慢体会两件事情:光明跟无量的法门,这个有什么关系?真实法跟方便法,光明创造法门,法门引导我们趋向光明。所以你要把一念心性跟万法的关系搞清:一心而创造万法,干什么呢?万法还是回归一心。如果你要有一点觉悟的话,你听到这就应该知道,虽然佛陀还在入定,你应该也听出一点消息了。

佛陀为什么施设涅盘寂静?他目的是要你回到佛道的,佛陀可没有说让你得到涅盘。佛陀是“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佛陀也不是要菩萨成就布施的功德,那是因为,我告诉你回归一念心性,你没办法接受,那我先施设——哦,有个功德让你住。

所以,我们要知道,放光现瑞,光明是根本。这个瑞相,这些所谓的一切的佛法的施设,其实就是要我们趋向光明。当然,这个时候佛陀都还没有出定,到这里都是弥勒菩萨请问他所看到的事情。我们可以看得出来,弥勒菩萨真的是演什么像什么,他真的是把自己观想成权教菩萨。他所问的都不是问光明是怎么回事,他到目前为止所问的,都是光明所现的这些三乘的修学。但是,以下的文殊菩萨的回答就真的讲到光明了,他是扣着光明回答的。我们下一次就可以知道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画风格格不入的我一定搞错了什么诡夜世界,我能看见别人血条D级废物向导,被S级哨兵们疯抢原神:风与岩的相遇港片:扎职洪兴,开局推蒋家妻子的秘密:一位丈夫失忆后的谜情追踪民间怪谈之缝尸人不正经修仙:开局偷听合欢功妙法莲华经星际:绝嗣指挥官被撩的神魂颠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