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书城网

字:
关灯护眼
我的书城网 > 妙法莲华经 > 第53章 第53集《妙法莲华经》

第53章 第53集《妙法莲华经》

第一个,“从佛所闻未曾有法”。为什么欢喜呢?第一件事情,他听到了〈譬喻品〉里面所说的“会三归一”的思想,这个是佛陀过去在阿含、方等、般若所没有说到的。因为《阿含经》讲我空,方等、般若偏重在法空,对于空性跟妙有之间怎么对接,没有明说。

我们刚刚说过,凡夫在有相里面起了颠倒,这种我相、人相,就在相状起颠倒,所以佛陀用空性来救拔我们。但是问题来了,一个人不能永远待在空性。生命的目的是要改造生命,不是要消灭生命,否则你会把有情修成无情!这只能当过程,不能当结果。我们为什么要学佛呢?是把有漏生命创造成一种无漏的生命,而不是把生命现象给消灭掉,不是这样干的。所以,当我们从有相的生命回归到空性的时候,阿罗汉就觉得所作皆办了,包括阿含、方等、般若大部分都是这种概念。

到了法华会上,佛陀才明确地说明,“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没有一个人能够永远待在空性不出来,不可能。你不能够说把一个有情生命,活生生的生命,修到这个生命消失掉了。没有这回事情!那是一个假名字。所以佛陀说世界上没有涅盘寂静这个东西,那是一种暂时的感受而已。但是这句话,佛陀在前面没有明确地说明涅盘也是唯心所现的假相,到了法华会上才明确地说明。所以这件事情,这第一个,未曾闻法。

第二个,世尊为阿罗汉授成佛之记。这件事也是未曾有。一个是听闻妙法,一个是看到原来安住在空性的人——一个灰身泯智的人,竟然还可以发菩提心,这个也是很特别的。所以发了希有之心,内心“欢喜踊跃,即从座起”,整理衣服以后,“偏袒右肩,右膝着地,一心合掌”,身体屈曲,内心恭敬,“瞻仰尊颜”。

后面这几个动作,我们说明一下,蕅益大师说是表法的。主要有三个动作值得我们注意:

第一个,“即从座起”。一般我们听佛陀说法是坐着。这个坐,一般我们讲安坐、坐法空座,就是表示二乘人舍弃了偏空涅盘的法执。因为他本来坐在座位,站起来了,从空而起,表示他们知道空性的涅盘不是究竟的目的,它只是过程。第一个,“即从座起”。

第二个,“右膝着地”。他从空性起来以后干嘛呢?就跪在地上。在佛法里面,这个地就是“真如本性,犹如大地”。所以他从空性会归到真如本性以后,叫做即权而实,从权法会归到实法。第二个是“右膝着地”。

第三个,合掌恭敬,“瞻仰尊颜”。就是向于佛道。发菩提心,向于佛道。

所以蕅益大师说这三个表法:第一个即从座起,表示舍弃了空性的执着;右膝着地,表示趋向真如本性;趋向真如本性以后,他知道生命是空有无碍的,所以发了菩提心,最后趋向佛道。这是三个阶段。

这段是说明四大弟子在讲话之前有三个动作来表法。

庚二、自陈领解 辛一、正陈得解;辛二、叹佛深恩

我们看庚二的“自陈领解”,自己叙述对一佛乘思想的领解。这个地方分两科。

辛一、正陈得解 分二:壬一、长行;壬二、重颂

正陈得解又分两科,长行跟重颂。

壬一、长行 分二:癸一、法中略说;癸二、喻中广明

长行当中也分两科。

癸一、法中略说 分二:子一、明昔日不求;子二、明今日庆得

癸一的“法中略说”,先用法的方式来做一个简略说明。

子一、明昔日不求

我等居僧之首,年并朽迈,自谓已得涅盘,无所堪任,不复进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前面是用动作来表达,这以下用讲话的方式来表达了,“法中略说”。就是说,其实佛陀在讲《法华经》之前也用方等时、般若时,用大乘的功德来激发你;在佛陀讲《阿含经》,你们证得阿罗汉以后,为什么不发菩提心呢?你为什么不把空性回归到中道实相呢?就讲出三种理由,为什么没有追求无上菩提。

第一个,“我等居僧之首”。我们是僧团里面的上座比丘,一路走来都是修苦、空、无常、无我。如果我们回小向大,后来发菩提心了,恐为人所讥嫌,所以不求。这第一个,居僧之首不求。

第二个,“年并朽迈”。第二个理由就是年纪老朽衰迈。我发了菩提心,就意味我要行菩萨道。对广大的六度菩萨道,他自己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在方等会上、般若会上看到菩萨的功德,他觉得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年纪老迈了,所以不求。

第三个,“自谓已得涅盘,无所堪任”。就是说我已经不错了,相对于生死轮回的众生,一天到晚在生死轮回里面打转,受三恶道的痛苦,好歹我有一个涅盘寂静乐,一种永久安稳的休息处。所以我成就偏空涅盘以后,“无所堪任”,我不必再求进步了,所以“不复进求无上菩提”。

这说明当初经过方等、般若,在《法华经》之前为什么没有回小向大,到现在才回小向大的三个理由。

这三个理由,我们看后面的经文,他整个的成长过程、心路历程,更多的是第三个,就是“自谓已得涅盘”,所以“无所堪任”。阿罗汉在之前,他为什么没有在方等会上、般若会上回小向大?虽然佛陀也用大乘佛法跟他对比,来激发他的菩提心,但是他法执太重了。法执这个重,天台宗给他四个字,就对阿罗汉,在法华会之前叫做“沉空滞寂”。

就是说,其实阿罗汉的特色,一个声闻人,他出离心很重。为什么出离心很重?声闻人跟菩萨相比,声闻人某种程度是一种悲观主义者,他对苦谛的体会特别深刻。他对人生的痛苦,可能来自于他生命的经验,也可能来自于他对无常的观察,也可能两个加起来,总之他的结果就是对三界的痛苦有很深刻的体验,所以他厌离心特别重。那么,好不容易得到空性以后,他很享受那种空性所释放出来的涅盘寂静乐。而且他非常满意,觉得这样子就够了,所以有点得少为足了。因为沉空滞寂而得少为足了,所以就不思进取。

所以,几乎所有阿罗汉都是如此,少数的利根除外。我们看《阿含经》,他只要证到阿罗汉果,他一天大概就是吃饭时间去托钵,托完钵回来以后脚洗一洗就入定。干什么呢?等待涅盘的到来。其他就是大事已办了。虽然佛陀讲经,讲方等经、般若经,他们也在座,但是他心中已经不生好乐。而不生好乐的理由主要就是“自谓已得涅盘,无所堪任”,是这样的一个概念。如果涅盘寂静是一个真实的东西,那你这样做还可以,关键是它是一个假相,所以这个地方是不能停留的。佛陀必须想办法把他们带出来。

我们看下一段。前面是一个略说,三不求;这以下说明,广明,为什么我三不求。看经文。

世尊往昔说法既久,我时在座,身体疲懈,但念空、无相、无作,于菩萨法,游戏神通,净佛国土,成就众生,心不喜乐。

所以者何?世尊令我等,出于三界,得涅盘证。又今我等,年已朽迈,于佛教化菩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生一念好乐之心。

我们看这段的解释,这段解释就稍微详细一点。

他说,“世尊往昔说法既久”。就说我们证得阿罗汉果以后,我们在入灭之前,其实也听过方等、般若。佛陀往昔说法不但是说了阿含,还讲方等、般若,我们这些弟子来自于对佛陀的皈依,我们也在座。但虽然在座,出现两个情况:第一个,“身体疲懈”。阿罗汉也不容易,经过长时间的修学,证得阿罗汉以后,他基本上觉得自己目标达到了,所以开始放松下来,身体感到疲懈了。第二个,内心“但念空、无相、无作”三三昧。他虽然听到的是菩萨的功德庄严,他内心想的是什么呢?还是想他自己在因地修学的“无常故苦,苦即无我”,所以就证得我空,在空性里面观察一切的因缘所生法。这个“无相”是没有价值,这个东西、这个相状对我来说都是没有价值。第三个,无作。这个更可怕,心中对因缘所生法没有任何的期待。佛法的意思就是说,我们要厌离娑婆,还要欣求极乐。你什么都不期待,你对于恶法不期待,对善法也不期待,也就是说对于大乘的菩萨法也不生好乐。

菩萨法有两个重点:

第一个,中道的智慧,叫做“游戏神通”。菩萨离开因缘以后,为了广度众生又回到因缘,这是一种神通,叫乘愿而来。这种神通,因为它有自在力,就加一个“游戏”。这个游戏神通,简单地说就是普门示现。菩萨从生死中离开了,您好不容易离开,为什么要回来呢?那种大悲心嘛。现出男众的相、女众的相,菩萨又回入娑婆,做众生的父亲、母亲,做她的先生,做他的太太,做他的儿子。后面会讲到〈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菩萨用种种的神通变化来教化众生,应以何相得度,则现何相。这个过程是自在的,所以叫游戏神通。这个就是因为菩萨因地的时候修中道,他无住而生心,所以他在果地的时候能够真空妙有。

这第一个,说明阿罗汉对于真空妙有的智慧不生好乐。

第二个,菩提心。菩提心有两个重点:第一个,上求佛道,就是“净佛国土”,就是创建一个清净的国土。干嘛呢?“成就众生”,下化众生。对于上求佛道、下化众生,阿罗汉也是心不好乐。

为什么你对于大乘的中道智慧跟大乘的菩提心不生好乐呢?世尊令我等修学四谛法门,而证得涅盘的空性;又者我等今天年已朽迈,于佛教化的大乘的无上菩提之法,不生一念的好乐之心。这个就说明,因为空性我已经很满意了,再者我年纪也大了,所以我就等待涅盘的到来。

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讲到二乘的法执,为什么他对大乘菩萨不生好乐?他说二乘人修四谛法,他产生那个出离心的力量,好像湍急的水流流向大海一样。你看那个水,那个河流,快速的水流往大海冲的时候,你往上面丢东西,它只能够快速地流到大海,它已经不可能回到陆地了。那种出离心已经坚固到这种程度。所以阿罗汉“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冤家”,你说叫他从空出假,来到众生修六度,他是不生好乐的。

不过这个地方我们要说明一下,菩提心跟慈悲心其实不太一样。在大乘经典也讲到说,其实阿罗汉是有慈悲心,他只是没有菩提心。比方说佛在世的时候,那些阿罗汉们,佛陀要他到哪里去弘法,叫舍利弗尊者、目犍连尊者,你们各领五百个弟子到哪一个地方去宣扬教化,他们都是去的。《阿含经》里面,你遇到阿罗汉,你向他求助,他会为你说法。

那么为什么他慈悲心没办法变成菩提心呢?我们说明一下。慈悲心是被动的,是有条件的;菩提心是主动的,是不需要条件的,它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我们看一件事情就看得出来慈悲心跟菩提心的差别:佛灭度以后的状态。佛在世的时候,声闻人、菩萨都代佛转法轮,但是佛陀一灭度以后,情况改变了,尤其是阿罗汉的僧团。对僧团来说,佛陀的入灭那是一个非常大的震撼,因为佛在世的时候,大家都是以佛为师,僧团发生什么事,请教佛陀就对了。佛陀一驾崩,就泰山崩坠,那所有石头都不存在。所以阿罗汉都要入涅盘,抢先要入涅盘,他们觉得住世无益了。还好,迦叶尊者召开了羯磨法,用大乘的羯磨法的力量,就告诉阿罗汉,不准入涅盘,我们要结集经典,结集完再入涅盘。所以好不容易把这些五百阿罗汉给勉强留下来,做小乘的结集,五百结集。

同时阿难尊者跟文殊菩萨那些大菩萨也做了结集。菩萨弘扬佛法跟佛陀在不在是没有关系的。菩萨是他有一个叫增上意乐,为诸众生不请友。

所以,阿罗汉的慈悲心,在宗大师的意思就是,少了一个增上意乐,他缺乏一种使命感,就是“弘护正法,续佛慧命,舍我其谁”的使命感,所以他们只有慈悲心。不要说阿罗汉,包括诸天的天人,《大智度论》讲到这件事,说色界、无色界的天人往下看三界的众生在三恶道中受苦,他也感到不舍,但是他没有下来度众生。他只是内心感到不舍,他有慈悲心,但是他没有行动力,就是没有增上意乐。

所以很多人说,受菩萨戒差别在哪里呢?反正我就是说好话、做好事、存好心。你没有受菩萨戒,你就没有增上意乐,只是你很想要断恶、修善、度众生。但是,你受菩萨戒,就是我一定要断恶、修善、度众生!这两个不同。所以声闻人缺乏的就是一种大乘的传承,就是增上意乐。

当然这个地方跟他的智慧有关系,因为他缺乏中道的智慧,他没有把假观规划到他生命里面来,他没有把“真空妙有”这个妙有规划到他的生命,他只是把空性当成他生命的追求。所以他对因缘法就抱着一种被动的配合:佛在世,我帮忙佛陀弘法;佛陀灭度,“如大象去象子随”,那我们也跟着走了。是这么一个情况。

这地方是说明迦叶尊者等四大弟子对于过去的菩萨道的看法。

子二、明今日庆得

那么现在当然改变了。我们看子二的“明今日庆得”,现在听完《法华经》以后,心态大大改变了。我们看经文。

我等今于佛前,闻授声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心甚欢喜,得未曾有;。不谓于今,忽然得闻希有之法,深自庆幸,获大善利,无量珍宝,不求自得。

一直到了法华会上,佛陀讲〈方便品〉、讲〈譬喻品〉以后,有一件事情对阿罗汉是一个很大的鼓励,就是佛陀亲自为声闻人——为舍利弗授成佛之记,所以“心甚欢喜,得未曾有”。

阿罗汉证得阿罗汉果以后,他以为这一生跟因缘所生法已经没有缘了。因缘所生法当然包括杂染法,也包括清净法。什么成就佛土了,度化众生了,佛道也好,佛法界、众生法界跟我通通没有缘,我就是空、无相、无愿。直到佛陀跟阿罗汉授记成佛以后,说出了舍利弗尊者未来成佛的国土,有依报的国土,有正报的色身,有各式各样的眷属,对他们来说是很大的鼓励。原来阿罗汉也可以死灰复燃,也可以重新回到佛道来,那对他们是很大的鼓励。

当然,第一个看到这个授记,第二个听闻希有之法,原来空性跟中道是可以对接的,我可以从因缘到空性,我也可以从空性回到真如,这个是希有之法。只要你内观,内观以后把真如本性启动,空性就会被真如所吸收。

“深自庆幸,获大善利,无量珍宝,不求自得。”为什么叫不求自得呢?阿罗汉本来追求涅盘,是吧?他从来没有想到要成就妙有。但是诸位!空性的背后是什么?请问,空性背后是什么?当然是真如!就是说,日用而不知,你以为是空性,其实它是真如本性里面的即空即假即中,佛陀把即假这一块暂时盖住,其实空性的背后就是真如。你只要回光返照,它就是真如;你要向外求法,它就是空性。就像我们现在一样,你说到底有没有生死?你要向外攀缘,那就“梦里明明有六趣”;你要回光返照,“醒后空空无大千”。

所以,很多人在净土宗,到晚年的时候一个很大的盲点,就是生命的收尾,就是心怎么收得住。净土宗临终的时候,你不能攀缘三界的果报。但是我们是一个有感情的众生,我们在人世间活了七八十年,你不能说放下就放下。所以,放下难不难?你也可以说很难,你也可以说很容易。就是你要是老向外攀缘,那对你是非常难,那收心就变成不可能的事情了,你怎么收心呢?临命终你肯定是心有千千结,你怎么收心呢?你老是回忆过去,阿弥陀佛来都没有用。但是,你说难不难?你回光返照,那人生如梦如幻,跟你没有关系。所以,说难也可以,说它不难也可以。

所以,“不求自得”就是说,他求的是空性,其实佛陀给他的空性背后就是真如,就是在“开权显实”!你把这个门打开了,其实后面就是真如。就是说,佛陀本来给他三车,结果出去以后开来的是大白牛车,因为根本没有三车,“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这叫不求自得。就是,我在修无常、无我的时候,我心里想的是偏空的涅盘;结果佛陀告诉你,这个不是偏空的涅盘,这个就是真如本性里面的即空这一块,所以他是“无量珍宝,不求自得”。是这样的一个概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画风格格不入的我一定搞错了什么诡夜世界,我能看见别人血条D级废物向导,被S级哨兵们疯抢原神:风与岩的相遇港片:扎职洪兴,开局推蒋家妻子的秘密:一位丈夫失忆后的谜情追踪民间怪谈之缝尸人不正经修仙:开局偷听合欢功妙法莲华经星际:绝嗣指挥官被撩的神魂颠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