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课上,那老师又开始了他那千篇一律的 “画大饼” 行径。每个学生都那么努力,以求考上理想的大学。
树沉浸在自己的思维世界里,他拥有一项独特的才能 —— 能够构建出一个多层次、非连续性的情景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他可以轻松地与各种历史人物对话,那些曾经只存在于书本中的伟人在他的脑海中变得鲜活起来,他甚至能与小说电影里的虚构角色畅谈交流,仿佛穿越了时空的界限。他还能在短时期内操纵这个世界中的人物进行一些活动,然而,一旦时间跨度太大、情景过于复杂,整个演进过程就会陷入僵局,无法继续下去。这归根结底是因为树的境界还不够高深,这一点倒是值得他好好去探究一番。
而且,树并不能完全掌控演进中的人物,当他试图让他们做出不合理的行为时,整个演进就会戛然而止。但好在,在大的前提设定上,树可以随意修改背景环境,而这并不会对整体的演进产生太大的影响。
对于树而言,这可不仅仅是一项用来打发时间的本领。他常常难以控制自己陷入这种深度的思维世界中,在那些模棱两可的思考里,他甚至坚信自己大脑中构建的这些世界都是真实存在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一种相对的冷漠,因为在他看来,他大脑中的每一个世界都只是一个随时可能中止的思想产物。那么,相较于他所处的现实世界,又何尝不是另一个可能被中止的思想呢?就像《夜间的潜水艇》中作者虚构出幻想改变现实的奇幻情节,而《苏菲的世界》又给了我们这些自认为真实存在的人当头一棒。树隐隐约约地相信这些理念,于是他引入了相关的概念,常常在心中意难平的时候,无意识地开启一场思维的演进,去拯救那些他认为可以改变的事情。这与大多数人用完即弃的态度截然不同,他还会为某次重要的演进编号,甚至记录下来,他坚信自己的这种 “拯救” 行为是有一定意义的。而对于那些中途中止的演进,他始终认为那个世界仍然存在于某个未知的角落。
他也曾思考过,如果自己也不过是别人笔下的一个人物,或者是某个虚构的形象,那会是怎样一番情景?如果星期知道他的这些想法,肯定会觉得他是在发疯。但倘若这一切都变成了现实,那么星期才是那个真正发疯的人。树最终决定,无论这一切是否会发生,他都坦然接受。人生短暂,他根本不在意自己是否如同蝼蚁一般渺小,即便如此,他也要活出属于人类的尊严,展现出自己的独特与高傲。
而星期呢,在上课的时候,会有条不紊地进行知识的架构。无论是老师传授的知识、教材上的内容,还是他自己的思考感悟,他都能像一位精湛的建筑师一样,将这些元素综合起来,构建出一个完整而辉煌的知识框架。他极其善于综合处理各类信息,对于详略的安排、内容的增删划分,他都能做得恰到好处。他就是那种传统意义上的优秀学者,追求真理的方式,如果用画地图来比喻,他是先绘就一部分一部分的区域,然后再将它们合并添加,最终形成一幅宏大而精确的地图。就如同树为自己创造的世界中遇见的人而感到高兴一样,当星期成功地将他精密构建的知识器械合并在一起时,他也会获得一种内心的通透感。在星期的认知世界里,那是一片完美的星空,每一颗星子都沿着自己既定的轨道运行,井然有序,不容置疑。
政治老师还在那里滔滔不绝地说着:“我觉得这个题选项有问题,或者说应该从衰微走向重振,还是振新,而且应该是很快的。” 接着又质问:“你说那老师你为什么选 D?” 星期听到这些话,不禁皱起了眉头。他并不是反感老师的这种唠叨,只是觉得这已经妨碍到了他构建知识框架的进程。星期在面对庞大复杂的信息进行综合处理时,从来不会抱怨,他享受这种挑战,但若是老师的行为阻碍了他的 “工作”,他就会从心底产生一种厌恶之情。他尤其讨厌政治老师那夸张的讲课方式,还有那种质问式的、情绪化的表达,他觉得这对于教学毫无借鉴意义,纯粹是在妨碍别人的学习。
树同样受到了老师的影响,但他早有心理准备。从今天老师一上课的种种迹象,比如开始时突然询问同学们讲到哪里,然后又自我反驳说同学们会说不管说什么都会讲到某章节,接着又大谈政治是民主的这些话题时,树就已经敏锐地觉察到,这堂课恐怕会陷入令人厌烦的境地。
说实在的,树很清楚自己的不良情绪从何而来。他在面对一个令自己厌烦的事物时,总会以一种冷漠、近乎残忍的态度去剖析自己讨厌的原因。当他确定政治老师并无恶意,而且他也明白老师并非完人,没必要将他们供奉在 “树人园” 的金框里当作完美的存在时,他便释然了一些。
于是,树和星期都将内心的不满压抑在心底。
政治老师那疯狂的叽叽喳喳声仿佛具有传染性,班上的同学也跟着喧闹起来;或许真的如 “一切景语皆情语” 所说,今天班上的同学确实吵得嗡嗡作响。星期艰难地转动脖子,手中不停地把弄着笔帽,眼睛盯着书上的文字,可越看越觉得混乱,但他还是固执地看着,无论是星期还是树,都不屑于加入这场吵闹之中,他们觉得这是一种低级的行为,不符合他们自认为的高傲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