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并非所有人都对这些创新持欢迎态度。葡萄牙航海家德·席尔瓦冷冷地说:"传统的航海术已经使用了几百年,有什么需要改变的?"
就在这时,汤若望神父走了进来。这位耶稣会传教士不仅精通天文历法,更是东西方科技交流的重要推动者。他手中拿着一份特殊的图纸。
"诸位可知道,"他说,"中国人早在郑和下西洋时,就发明了一种独特的定位方法?"
这句话立即引起了轩然大波。在场的西方学者们都知道郑和的大名,但对其航海技术知之甚少。
李修然适时补充道:"事实上,东西方的航海技术各有所长。我们要做的,不是简单的取代,而是融会贯通。"
马库斯的新发明引起了在场学者们的浓厚兴趣。这位前西班牙皇家医师解释道:"我们将阿拉伯人的光学技术与中国的青铜工艺结合,再加上荷兰人的精密机械理念,创造出了这个全新的导航仪器。"
但并非所有人都对这种融合持开放态度。葡萄牙航海家德·席尔瓦仍然保持着怀疑:"这些花哨的改良,真的能在恶劣的海况下发挥作用吗?"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李修然说出了这句来自未来的名言,"不如我们做个实验?"
于是,一场特殊的导航比试在打狗港外的海面上展开。两艘相同的船,一艘使用传统导航方式,另一艘配备新型仪器。他们的任务是在浓雾中找到位于澎湖水道的一个特定位置。
让所有人意外的是,使用新仪器的船只不仅更快到达目的地,而且在整个航程中的误差不超过一百米。这个精度在当时简直是不可思议的。
"看来我们都低估了东西方技术结合的威力,"德·席尔瓦终于改变了态度。
就在这时,汤若望神父带来了一个更令人兴奋的发现。他从明朝宫廷档案中找到了郑和下西洋时期的一份特殊航海图。这份图纸不仅记录了洋流和风向,更包含了一种独特的天文定位方法。
"这种方法与我们欧洲的天文导航有异曲同工之妙,"汤若望解释道,"如果能够结合两者的优点..."
这个发现立即引发了一场头脑风暴。艾儒略神父,这位精通数学的耶稣会士,很快发现了两种导航系统的互补性:中国的"牵星术"在近海导航时更为精确,而欧洲的天文定位法则在远洋航行中优势明显。
"如果我们能将两者结合..."艾儒略的眼睛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但技术融合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首先遇到的就是测量单位的统一问题。中国传统的"里"与欧洲的"海里"存在差异,这直接影响到航海距离的计算。
李修然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为什么不创立一个全新的航海计量体系?"
这个提议在东方技术学院引发了激烈讨论。有人支持统一标准,但也有人担心这会带来混乱。正在争论不休时,南怀仁神父带来了一个意外发现。
"你们看这个,"他展示了一份来自宫廷的古老文献,"明朝时期其实就尝试过建立统一的航海度量衡。"
这个发现给了众人启发。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一个融合中西特点的新计量体系逐渐成型。他们采用了欧洲的经纬度概念,但在细节测算上借鉴了中国传统的方法。
更令人兴奋的是,马库斯医生在研究明代航海医书时,发现了一个防治坏血病的秘方。"这里记载了在船上种植新鲜蔬菜的方法,"他激动地说,"而且还有一种特殊的发豆芽技术!"
这个发现立即引起了轰动。要知道,坏血病一直是困扰远洋航行的最大难题之一。欧洲舰队常常因此损失惨重。
马库斯立即组织了一个专门的研究小组。他们在打狗港的船厂旁建立了一个试验农场,尝试在船上种植各种蔬菜。
"看这个,"他指着一个特殊设计的木箱,"这是根据明代航海记载改良的种植箱。上层种植绿叶蔬菜,下层可以培育豆芽。最妙的是,它能随着船的摇晃自动调节水位。"
不仅如此,他们还在研究中国传统的腌制技术。"维生素C不仅存在于新鲜蔬菜中,"马库斯解释道,"某些特定的腌制方法也能保留相当含量。"
这些发现很快在联盟的船队中得到应用。一年后的数据显示,采用新方案的船队中,坏血病的发病率降低了近八成。这个成果震惊了整个航海界。
但科技创新并未止步于此。李修然注意到,中国古代的造船技术中有一个特殊的设计:船舱隔离。这让他想起了现代船舶的水密舱设计。
"如果我们能将这个理念与欧洲的造船技术结合..."他的提议立即得到了船厂总工程师张天志的响应。
张天志是一位精通中西造船技术的能手。在郑芝龙的船厂工作多年,他对东西方船只的优劣了如指掌。"欧洲船只在大风浪中更稳定,但中国船只的载重和操控性更好。如果能够取长补短..."
于是,一个大胆的计划开始实施。他们决定建造一艘前所未有的新型船只,融合东西方造船技术的精华。这艘船被命名为"融通号"。
"融通号"的建造在打狗港的大船厂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这艘船采用了欧洲船只的龙骨结构,但融入了中国多层水密舱的设计。船身采用中国传统的V形船底,既保证了稳定性,又提高了航速。
最具创新性的是它的帆装系统。张天志巧妙地将中国的纵帆与欧洲的横帆结合,创造出一种全新的"复合帆装"。这种设计不仅提高了航速,更让船只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风向。
"看这个,"张天志指着船尾的特殊设计,"这是根据郑和宝船的舵技术改良的。我们增加了双舵系统,让大船转向更加灵活。"
但创新往往伴随着质疑。一些保守的船匠认为这种"杂交"设计会带来灾难。"船是要靠它救命的,"一位老船匠摇着头说,"经不起这样的胡闹。"
就在争议最激烈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台风给了"融通号"一个意外的检验机会。当时,港口内停泊着十几艘各式船只,包括欧洲最先进的盖伦船和中国传统的福船。
台风来临时,"融通号"正在进行最后的装配。在张天志的指挥下,他们临时加固了船体,将其紧急转移到避风港。接下来的十二个小时,成了对这艘新型船只最严酷的考验。
狂风暴雨中,几艘盖伦船的桅杆折断,多艘福船出现不同程度的进水。而"融通号"不仅安然无恙,其水密舱的设计更是有效防止了船身倾斜。最让人惊讶的是,其特殊的帆装系统在强风中展现出惊人的适应性。
台风过后,"融通号"的成功引起了轰动。那些曾经持怀疑态度的人,如今都争相研究这艘革新型船只的设计。
更令人兴奋的是,在实际航行测试中,"融通号"展现出了惊人的性能。它不仅航速比普通商船提高了近三成,载重量也增加了显着。最重要的是,它的操控性和安全性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这就是东西方智慧结合的力量,"李修然感慨道,"没有偏见,没有傲慢,只有求真务实的精神。"
接下来的日子里,东方技术学院的创新不断涌现。马库斯医生的医疗团队开发出了一套完整的海上防疫体系,大大降低了船员的发病率。艾儒略和汤若望合作改进的天文导航系统,让远洋航行的精确度达到了新的高度。
更重要的是,这些创新正在改变整个航海界的格局。越来越多的商船选择在打狗港进行技术改造。一些欧洲的造船工匠甚至专程前来学习。
一年后,当第二艘改良型船"共济号"下水时,连一向谨慎的郑芝龙也不禁赞叹:"这不仅是船的革新,更是时代的革新。"
在东方技术学院的大门上,镌刻着一段话:"融汇东西,启迪未来。"这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
而在学院的图书馆里,一份特殊的文献正在默默记录着这一切。这份被称为《东西汇通志》的手稿,详细记载了各项技术创新的过程和原理。它将成为影响未来几个世纪航海技术发展的重要基石。
许多年后,当人们回顾这段历史时,都会说:真正的航海革命,始于打狗港的那场东西方智慧的交融。而这,正是李修然和他的伙伴们留给历史最宝贵的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