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按照常理来说,这场发生在越国的风灾祭祀活动本应由代表统治越国的“吴臣”余佻亲自进行,但经过众人的商议后,最终决定由余佻主持祭祀,而勾践则负责执行具体的仪式流程。
祭祀之日,按照惯例,天子率领文武百官一大早就赶到了郊外的圜丘。天子身着庄重的大裘,里面穿着华丽的衮服,衮服上装饰着日月星辰以及山、龙等精美的纹饰图案;头上戴着一顶前后垂挂着十二旒的冕冠,腰间插着一把巨大的圭璋,手中握着一块镇圭,他面容严肃而又恭敬地站在圜丘东南侧,面向西方。
此时,悠扬的鼓乐声响起,激昂的节奏和婉转的旋律交织在一起,仿佛在向天地宣告着这场盛大仪式的开始。这阵音乐声如同一股神秘的力量,将人们带入一个神圣而庄严的氛围之中。紧接着,天子牵着一头牺牲品,缓缓走向祭坛。这头牺牲品毛色洁白如雪,身上还散发着淡淡的香气。它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温顺与宁静,似乎已经知晓自己即将成为祭祀之物。
天子神情肃穆地将牺牲品宰杀,并将其鲜血洒在了地上。这鲜红的血液如同生命之花,绽放出绚烂的色彩,象征着对天地神明的虔诚奉献。牺牲品的肉体随着玉璧、玉圭、缯帛等珍贵的祭品一同被放置在高高的柴垛之上。天子亲手点燃了堆积如山的柴火,顿时熊熊大火燃烧起来,烟雾滚滚,火光冲天。火势越烧越旺,直至整个天空都被浓烟所笼罩。
这便是燔燎,又称作"禋(yīn)祀"。通过焚烧牺牲品和祭品,使得烟火高高地升腾到天际,让天帝能够嗅到其中的气息。这种做法被视为向天表达敬意和祈求福祉的方式,希望得到上天的庇佑和祝福。接下来,伴随着欢快的乐曲声,天子带领着群臣们迎接"尸"登上圜丘。所谓的"尸",其实是由一名活人扮演的角色,他们装扮成天帝的模样,充当着天帝的化身,代表天帝接受众人的祭享。
当"尸"登上圜丘后,便坐在了事先准备好的座位上。在他面前摆放着各种各样的礼器,包括玉璧、鼎、簋等,每一件都承载着无尽的祝福和期盼。这些礼器闪耀着金色的光芒,熠熠生辉,仿佛在诉说着历史的沧桑与辉煌。
就在这个时候,首先向尸献上牺牲的鲜血作为祭品,然后依次进献五种不同质量的酒,这被称为五齐。在完成前两次献酒后,接着进献全牲、大羹(肉汁)和铏羹(加盐的菜汁)等食物。到了第四次献酒的时候,就会进献黍稷饮食。推荐完毕后,尸会用三种酒来答谢祭献者,这就是所谓的酢。饮酒结束后,天子会与舞队一同跳起《云门》之舞,据说这是黄帝时期的一种乐舞。最后,祭祀者还要一起分享祭祀所使用的酒醴,由尸将福气赐予天子等人,这被称为“嘏”,后世也称之为“饮福”。天子还会将祭祀用的牲肉赠予宗室臣下,这被称为“赐胙”。尽管后代的祭天礼大多依据周礼制定,但已经不再使用尸,而是用神主或神位牌来代替它。
越王勾践身着一袭华丽的礼服,上面绣满了日月星辰等神秘而又庄重的图案,他率领着朝中的大臣们一同登上高台,准备举行一场盛大的祭天大典。
高台下,一座巨大的柴垛被搭建起来,上面堆满了牛、羊、猪三种牲畜,它们被当作牺牲品,用来向神明表达敬意和感激之情。一旁的礼官手持竹简,神情肃穆地诵读着祭文,他的声音低沉而有力,仿佛穿越时空而来,充满了神圣的力量。与此同时,悠扬的雅乐声响起,与礼官的诵经声相互呼应,营造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
当祭文的最后一个字落下时,勾践缓缓走上前,双手捧着祭品,恭敬地投入到熊熊烈火之中。火焰升腾而起,吞噬着祭品,释放出滚滚浓烟,象征着他将自己辛勤劳作的成果奉献给上天,祈求保神明佑国家繁荣昌在庄严的祭典之后,勾践带领群臣静静地凝视着天空,心中默默祈祷着越国的繁荣昌盛。烟雾渐渐消散,阳光洒在众人身上,仿佛给予了他们神圣的祝福。节目做完后,大王王又命令文武百官将祭祀所用的牲畜之肉称为“赐胙”指天子于祭祀宗庙、社郊后,把祭肉分给群带回去,让那些失去了亲人的孤寡老人与孩子们共同分享这份福气。
回到宫中后,勾践依旧眉头紧皱,满脸忧愁。他深知祭天祭地只是一种寻求心灵慰藉的方式,并不能真正解决眼前的困境。问题的关键还是要依靠自己去寻找答案和解决方案。
这时,范蠡上前一步,对勾践说道:“大王,如今越国正面临着严重的天灾,而吴国却仍然派遣使者监视我们。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如直接向夫差借粮。如果夫差同意借给我们粮食,那么说明吴国对越国还是有所信任的;但如果他不同意借粮,那越国就真的是祸不单行了,危险将会再次降临到我们头上啊!”
勾践听了这番话,不禁点了点头,表示赞同。他心想:“是啊,与其祈求上天保佑,倒不如主动出击,想办法解决问题。吴国一向富饶,粮食储备充足,如果能从他们那里借来粮食,就能暂时缓解越国的危机。而且,这次越国遭受大灾,既是天意也是人为所致。当初若非吴国对我国发动战争,我们又怎会陷入如此艰难的境地呢?现在正是时候,让我们向吴国借粮,利用他们的储粮库来渡过难关吧!不过,伍子胥一直将我视为大敌,恐怕他未必会愿意借粮给我们啊……”想到这里,勾践心中不由得泛起一丝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