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宁静的小镇上,生活着李兰和她的两个女儿。李兰曾有过一段失败的婚姻,离婚后的她,独自带着女儿们生活,日子过得平淡而艰难。
大女儿走失后,李兰的生活陷入了无尽的痛苦与自责之中。小女儿秋,那时才八岁,却在李兰生病卧床不起时,学着外婆的样子,做出烩饭端给妈妈。李兰看着那碗热乎乎的烩饭,上面堆着一层肉丝,心中满是感动与愧疚。她不知道,小小的秋是如何够到那么高的灶台做出这顿饭的。这些年,她对秋的忽视,让秋早早地独自成长起来,变得异常坚强。
姐姐的走失,并非秋的错,可她却在无意中替父母承担了许多。她默默接受母亲和姐姐的索求无度,面对丈夫出轨仍反过来安慰母亲,其中的酸楚无人能懂。李兰长叹一口气,已然认命。她深知自己从来就不是一个合格的母亲,不是丢掉手边的女儿,就是忘记眼前的女儿。似乎不管怎样,都要辜负一个。对于大女儿,她已经倾尽所有,手里也没什么大女儿需要的了。
李兰决定,既然大女儿不需要她的母爱,那么以后就悉数倾注给秋吧。往后余生,她惟愿逆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和秋一起好好生活。经此一劫,李兰终于安心了,秋也认清了自己的丈夫非良人。母女俩决心以后好好生活,小女儿这么能干、善良,一定会有合适的人等着她的。
而在这个小镇的另一户人家,有一个女子也有着相似的经历。她是当年计划生育紧张的时候被送出去的孩子。小的时候,她曾想过认亲,想着最起码能知道生自己的妈妈是什么模样。后来断断续续经历了一些事情,现已结婚生子当了母亲,想法也变了许多。她和生母离得不远,如果有心相认自然能相见,可生母没来找她,她也不想找上门去。况且她也不知道要如何给孩子解释,她的养父母知道她清楚自己的身世,虽没明说,可对她也未曾有何改变。当年生母毕竟给她找了人家送出去,没有丢在马路上,她心中还是会感恩生母给了她生命。可养父母也确实用心用爱养育了她,她不确定能妥善处理好两边的关系,所以选择不相见相认。如果以后生母想见她,也许她会见生母,但相认还是免了。
在这个小镇上,还有一个家庭,小时候家里穷,把最小的弟弟抱给了隔壁村。从小家穷,怎么叫弟弟都不回来。现在大家都成家了,弟弟们也争气。然而,这个弟弟自己找上门来,却是想让大家拿钱给他,感觉就像大家欠他一样。后来妈妈感觉没啥意思,慢慢跟他断了来往,大家也恢复了平静的生活。失去了就不要去期望,不管怎么付出,都不能回到原点,这就是人性。
也有送出去的女儿,后来父母发达了,想要认回来,可她怎么都不肯,平平淡淡地赡养养父母,平平淡淡过自己的小日子。
还有一家,送养的女孩在隔壁村,小时候没有来往。成家之后有了来往,送养家庭没有生育,对女孩尽心照顾,顾念家族人丁单薄让女孩跟原生家庭相认走动,日后好照应。现在两家相处挺好。
在遥远的四川成都,曾发生过一件事儿。两家生孩子的时候抱错了。军人家庭的孩子到了教师家庭,家里从小悉心教育,孩子却总坐不住。教师家庭的孩子到了军人家庭,却就喜欢读书坚决不肯当兵。这让人不禁感叹,为啥人家这俩孩子出生基因的烙印就这么强大。为啥有的孩子丢了就是丢了,环境的影响又这么大。或许只能用缘分来解释吧。
换个角度想,那个被送出去的姐姐和养父母家人这么亲,说明在成长过程中,她是感受到爱的。可能养父母家庭条件所限,没能给她更好的教育,养成了她如此的性格。但是,能平安地、在爱中长大,其实也是幸福的。生母在她眼中完全就是陌生人,不可能有生母那样的强烈感情,不亲近情有可原。但如果姐姐后面做出不道德的行为,对于没有基本道德共识的人,远离为妙。而妹夫如果看到了这群人的素质,还能做出不好的事,显然要么自卑要么禁不住诱惑,没有底线,支持离婚,及时止损。
《亲情的偏倚与伤痛》
在繁华与喧嚣交织的城市中,素兰的生活原本如同一幅宁静的画卷,却因一场意外的发现而被彻底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