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是一月后,大雪连下了三日。正所谓若雪兆丰年,秦时的人虽然不能用这个四字成语概括道理,但并非是不晓得冬雪的可贵。
积雪,好象一条奇妙的地毯,铺盖在大地上,使地面温度不致因冬季的严寒而降得太低。积雪的这种保温作用,是和它本身的特性分不开的。
我们都知道,冬天穿棉袄很暖和,穿棉袄为什么暖和呢?这是因为棉花的孔隙度很高,棉花孔隙里充填着许多空气,空气的导热性能很差,这层空气阻止了人体的热量向外扩散。
覆盖在地球胸膛上的积雪很象棉花,雪花之间的孔隙度很高,就是钻进积雪孔隙里的这层空气,保护了地面温度不会降得很低。
当然,积雪的保温功能是随着它的密度而随时在变化着的。这很象穿着新棉袄特别暖和,旧棉袄就不太暖和的情况一样。新雪的密度低,贮藏在里面的空气就多,保温作用就显得特别强。老雪呢,象旧棉袄似的,密度高,贮藏在里面的空气少,保温作用就弱了。
而且,雪不但可以保温,还能增添肥料!雪中含有很多氮化物。据观测,如果1升雨水中能含1.5毫克的氮化物,那么1升雪中所含的氮化物能达7.5毫克。在融雪时,这些氮化物被融雪水带到土壤中,成为最好的肥料。
再者说,积雪能够冻死害虫。雪盖在土壤上起了保温作用,这对钻到地下过冬的害虫暂时有利。但化雪的时候,要从土壤中吸收许多热量,这时土壤会突然变得非常寒冷,温度降低许多,害虫就会冻死。
所以说冬季下几场大雪,是来年丰收的预兆。
明眼人都明白,若守都田啬夫鹏不是拿自己的脑袋开玩笑骗大家冬耕,那来年春的丰收已经指日可待了!
所以到了十一月中旬,在许多人的暗中努力下,阳城县县丞王继便接到郡中传来的消息——淮阳郡、阳城县、翠花乡、三树里之士伍鹏,善饲牛、制米线、为善乡里、秋种丰收,积功累累。今以特赏,擢为陈县都田啬夫,加爵上造!!!
王继本人好歹是一县大吏,制度性斗争的功力颇深。即便如此,他最初也险些认为这是郡守李兴嗣对鹏的青睐。
淮阳郡治下的陈县都田啬夫与阳城县都田啬夫是同一级别,同等待遇。然而陈县是郡治所在,阳城不过是偏远之县。这一次挪动看似是异地转正,其实还升了半级;再加上天下四定之后爵位封赐日渐稀少,能得到上造之爵,封赏不可谓不厚了。
当时王继肯自掏腰包帮着鹏活动,最大原因固然是被鹏说动,愿意赌一赌自己的眼力。
然而王继毕竟是久经考验的“老运动员”了,他的理性最终还是让他做出了准确的判断。有人不想让鹏再立下功劳,所以依葫芦画瓢,照搬了鹏送走牟的故计,把鹏给调去陈县。
陈县虽然繁华且更容易出成绩,但别忽略了,能在陈县扎根的都不是易与之辈啊!各种关系层层叠叠,远比公认的穷阳城复杂的多。鹏在阳城能够抡开膀子大干,没人会阻止他。可若是到了陈县还不知收敛,恐怕连骨头渣子都剩不下了!
只不过,对方现在把鹏给弄去陈县做都田啬夫,从任何角度上都不能说这调动对鹏有恶意。而鹏的功劳又能被阳城的大小官吏彻底瓜分,甚至连自己也能落得好处。既做到了把鹏从大柳里冬种的功劳里完全移走,又能不落下任何话柄。
想通了这个关节,王继放下爰书,自言自语道:“小子,今后的路,汝当好自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