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别争执,人家也有一套说辞等着你呢。“我们家的库房老大老大了,就您这皮袄,没有一千件,也有八百件。总不能天天给您上油、打蜡的伺候着吧?这杂七杂八的,得雇多少个估计,才能照顾得过来?咱就是个小本买卖,您要是要早有个拆对赎回去还好,要是来的晚了一星半点,落了一下子灰尘,虫吃了、耗子啃了,算您的算我的?”
就这一顿夹枪带棒的揶揄讥讽下来,先前剩下的半条命也得交代在这。
《隋唐演义》里就有一段,秦琼秦叔宝因病被困客栈,交不起店饭帐,只好取出熟铜锏质当。别说你这对兵刃有多难得,又价值几何,他只按废铜烂铁给你过秤,来给你折算银钱。秦叔宝待要争执,人家直把两个鼻孔朝天,一副爱搭不理的模样,就是趁你病要你命!进了这个门,那就是必在矮檐下,哪里有道理可讲?
这段挺写实,即使英雄如秦二爷,也被当铺狠狠摆了一道呢!
有人也会疑问,要是十文给不了一两文,索性自己去出售,不是还能少吃亏吗?这些人莫不是脑袋有包?
其实这道理人人懂得,但是就得回到标题那句话了,“吃亏进当铺。”
这一行把人心吃得死死地,也是在于此处。凡是进当铺的,无不是急等着用钱,即使想售卖,也是一时难以转手。
再者,这其中还有个侥幸心理可以利用。当金给的少,利息还少呢不是?待转过手来,赎回来不就可以了?
这一来说,即使顾客赎了回去,当铺也是不亏。二来说,万一过了约定日子,顾客没能力赎回物品,那当铺可就赚大了。
而且到了“吃亏进当铺”这一步,往往是经济出了很大问题。必然是借无可借、周转不开,所以也就回天乏力。就好比现在的透支消费一个道理,收入出了问题,还要去贷款消费。但是收入是有限的,月月都有固定开销。这本金加上利息,一月还不上,注定月月还不上。所以接近半数的当铺光顾者,是难以赎回物品的。
到了约定日期,当户不能赎出典当品,那么就成了“死当”。当初的典当物,就归当铺所有,任由其处置去了。
有部电视剧,忘了叫做什么名字。剧中有个没落的贝勒爷,为了一顿吃喝,就把头顶的帽子给当了几个大。可不谁看着可怜,接济了一些,然而当票却不见了。
没奈何,天太冷,只好去集市买了顶旧帽子。但是这帽子远远不及先前那顶,要价却是比先前那顶,在当铺里典当出的钱还要高出许多。
这买卖,其实也是那家当铺的,定期处理一批死当的货物而已。
所以就有了那句话,“吃亏上当铺”。简化以后,就有了上当这个词。看到了这里,您应该就能明白,为什么“上当”这个词,能和吃亏、受骗划上等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