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考试的场地和现代的不一样。
用一堵堵墙隔开出一个个小小的单间,只能容纳下一个人坐进去,目的是防止考生作弊,古称为号舍。
县试只需要在这里呆上一整天,所以都是只提供一张椅子和一块木板当书案。
如果是像是贡试,则需要待上九天,吃喝拉撒都是在号舍里解决,可想而知那几天的号舍是怎样的臭气熏天。
考篮统一放在右脚边上,主考官是县令,开考前还会再次核对一遍考生信息。
等核对完成,县令下令才能开始答题。
“开始吧。”
一声令下,稀稀疏疏的卷子响起,县试正式开始。
县试试题也是又不一样的,二十岁以上和二十岁以下的题目是不一样的。
二十岁以上的称为已冠文题,二十岁以下的称为未冠文题,一个小时以后,小吏会过来在考生写到的位置上面盖戳,以此判断快慢。
卷子上四书两题,作诗一题。
四书第一道题:趋进,翼如也。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入公门。(做起讲)
四书第二道题:“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请阐述其义理)
作诗一题:赋得“春日盛景”。
第一道题出自《论语》乡党篇第三章,字面意思解释出来就是,快步向前,好像鸟儿张开翅膀。贵宾辞别后,一定向君主禀报,说:“客人已经不回头了。”
可真的题意哪有那么简单。
看似简单的字面意思背后,都隐藏着义理和考察意思。
宋怀玉紧紧握着笔,目光在这第一道题上反复徘徊,若只从字面去理解,必然无法触及这题目的精髓。
他在脑海中努力思索着《论语》的整体思想体系,试图从中找到与这道题相关的线索。
“快步向前,翼如也,这是否意味着君子行事应当迅速而果断,且姿态优雅?宾退必复命,是否体现了对君主的忠诚与尽责?”宋怀玉边想边在草稿上简单地记录着自己的思路。
宋怀玉的心跳愈发急促,额头上也冒出了细密的汗珠,继续深入思考着:“入公门这一细节,又是否暗示着进入特定场合时应有的规范和敬畏之心?这一系列的行为描述,或许是在强调君子在不同情境中的举止得当和内心的坚守。”
时间在紧张的思考中流逝,宋怀玉不敢有丝毫懈怠,他努力将这些零散的想法梳理整合,期望能给出一个令自己满意,也能让考官认可的答案。
宋怀玉深吸一口气,定了定神,开始提笔书写。他的字迹起初还有些颤抖,但随着思路的逐渐清晰,笔触也变得越发沉稳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