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持续了一天一夜,这时有的考生已经完全放弃了答题,干脆趴在桌子上睡觉,醒的时候玩弄手中的毛笔,有的学生则是无聊的在白纸上涂涂画画。
还有一部分的考生依旧沉着思索,认真的书写答案。
宋怀玉静静地凝视着眼前只完成了一半的文章,眉头微皱,陷入了沉思之中。
这次的题目颇具挑战性,虽然表面上是以静夜思为主题,但实际要深入探讨地方政务,那就意味着需要涉及到更多的知识和思考。
这篇文章绝不仅仅局限于对《静夜思》的解读,其中所牵涉的诸多着作论点必然远超想象。
宋怀玉轻轻摩挲着自己的下巴,目光变得深邃起来,脑海中不断地思索着接下来的行文方向。
时而皱眉苦思,时而微微点头,仿佛在与自己的思绪对话。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他却浑然不觉,完全沉浸在了自己的世界里。
这正是考试为何设定为期三天的原因所在。
考生们在面对这些复杂的问题时,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去思考、分析和整理思路。
每一道题目都紧密关联着政务,绝非短时间内就能轻易得出答案。
这不仅是对考生们知识储备的检验,更是对他们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挑战。
只有具备深厚功底的学子,才有可能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宋怀玉心中不禁感慨万千,怪不得人们常说科举之路艰难险阻,如登天之难。
如今亲身经历过,才真正体会到其中的艰辛。
相较于以往的考试,这次的难度明显提升了好几个层次。
想要通过科举成为一名合格的朝廷官员,除了要有扎实的学识外,还需具备卓越的治理国家的才能。
在这个时代,科举制度无疑是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
它不仅关乎个人的前途命运,更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兴衰荣辱。
往日里都会在四书五经当中任意抽取一篇,作为考试的题目,而难度也只不过是叙述仁义礼法问题。
这种方式能检验考生对经典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可往往缺乏实际应用层面的考量。
因此,这次的科举考试出题方向发生了重大改变,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儒家经典,而是直接让考生们叙述地方政务问题,这无疑增加了考试的难度和挑战性。
对于像宋怀玉这样平日里专注于经史子集的考生来说,他们更擅长在理论层面探讨仁义礼法等抽象概念,面对具体的地方政务问题时,难免会感到有些吃力。
好在宋怀玉早有准备,他平日里除了熟读四书五经外,还关注一些时政要闻和地方治理经验,在应对这次考试时并非毫无头绪。
在考场上,宋怀玉全神贯注地思考着眼前的试题。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他决定先将前半段的论述完整地书写下来,再仔细斟酌后半部分的答案。
与此同时,宋怀玉开始思考地方政务与主考官着作中的哪一本理念最为贴切。
通过对众多主考官着作的研究,他发现其中一本名为《治国理政》的书籍中所阐述的理念与当前的地方政务问题最为契合。
他决定借鉴这本书中的观点,并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来完成后半部分的论述。
相比之下,林璞玉则显得轻松许多。
由于他提前了解到这次科举考试的出题方向可能会涉及地方政务问题,因此在备考期间特意研读了一些相关的典籍和文献。
当他看到试卷上的题目时,心中不禁暗自窃喜。
只见他不慌不忙地拿起笔,迅速在试卷上写下自己的答案。
他的思路清晰、逻辑严密,很快就完成了整篇文章的撰写。
不仅如此,林璞玉还巧妙地引用了当今大儒方生的论述,使得文章增色不少。
毕竟,无论是如何叙述,这些在朝为官的大人着作拿来用,是最好的。
时间一分一秒的流逝,转眼便过了两天。
考场内弥漫着紧张的气氛,大部分考生都已经疲惫不堪,甚至有些人已经放弃了答题。
仍有少数学霸级别的考生还在坚持认真答题,他们或是奋笔疾书,或是低头沉思,力求在有限的时间内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主考官殿内后方,几个主考官正围在一起商议这些考生。
其中一个主考官感慨道:“你们看到了没有?这些考生大多还没坚持一天就不行了,不过也有少数几个还在认真答题。”
另一位主考官附和道:“是啊,看来这次的考试确实颇具挑战性。不过,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那些能够坚持到现在的考生应该都是有真才实学之人。”
接着,第三位主考官补充道:“嗯,我看这次的入围人选八成也会从那些人里面出来。我们可以重点关注一下这几个人的表现。”
说完,几位主考官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此次主持童试的主考官,乃是府城知府。
当其他人正在热烈地讨论时,这位主考官却端坐在首位,静静地品着一杯香茗,沉默不语,仿佛置身事外一般。
有位主考官忍不住好奇,特地询问道:“大人,您对这些考生有何看法呢?”
知府大人轻抿一口茶,缓缓说道:“此刻下结论还为时尚早,还是等看过他们交上来的答卷再说吧。”
——
客栈内,宋河正百无聊赖地坐在房间里。
他坐立难安,实在忍受不了这种无聊的感觉,决定前往对面的茶楼听听评书,以此打发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