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晴朗的好天气,碧空万里无云。
然而这天,最喜欢往外跑的探索队却一反常态,全员留在村子里,哪都没去。当然,被外派各村当指导的除外。
原因能简单。
就是之前准备的那些木炭,烧好了。
说得再具体、详细、准确一些,【冶铁】的准备,完成了,而第一次实验,正在今朝。
.
木炭大家伙儿都不陌生。日常烧火用的就是木头,自从掌握了【火】以来,木炭就不是稀罕玩意。
但是,冶铁需要大量的,是大——量的,优——质的木炭。所以,想靠平常那种小火堆来大量获取……浪费木头不说效率也太差了。
狗头人自然也有烧炭的技术。但先知嫌他们那种“大小木头堆成包,点燃等火烧旺;所有木头都燃烧后,再泼洒泥土沙土完全覆盖,进行闷烧;之后耐心等待四天”的土办法,太差。
是太差了。
木头堆得比狗头人高,直径也有一个狗头人的身高那么大,等要进行闷烧覆土之时,木堆不但瘦了一大圈,高度还被砍了大半截。最终的体积,说十不存一过分了,但要说十成能余下二成……按狗头人的描述,差不多,可能还有些勉强。
这还没闷烧完呢。好吧,木堆中间有大量的空隙,而在闷烧前,空隙就会变小不少……
但感觉还是太差了。
先知的办法,其实与狗头人的也差不多。但至少能算得上是“改良版”。至少至少,应该、大概,不会出现“十余二”这样破烂的比例。
烧制办法一共两种。改动的核心是:土窑。
一种是在地里挖个深沟……应该是深坑,然后放入大腿粗的枯树干,细点的自然也没问题。堆放时注意留出空隙,便于燃烧时的空气流通。
点燃烧透后,准备覆土。在坑边横跨着铺上树枝,好方便架住泥土……之后就是等待一周左右。毕竟原料都是又粗又长的大树干,时间短了会有大量材料未碳化。
未碳化的部分占比其实不会很低,但问题不大。大规模生产,有一定的残次品率实属正常。未碳化的材料,也大可在下一炉继续。
至于产量……一坑的原料本就多于狗头人的“一堆”,木炭转化率除去还能“再烧”的次品,还是至少能高出一倍……
时间虽然用了7天,可一次出碳量怎么着都有四倍五倍,甚至更多。
.
这第一种算是重视“单次出货量”,那第二种就要说是重视“转化率”了。
先是堆个大篝火堆,圆锥形的那种——中心先用短木头拼成小圆锥,然后逐层围绕添加更大更长的,直至形成大圆锥形。
至此,原料算是准备完成。然后要做的就是“建土窑”。
建造同样简单。用泥土涂抹覆盖篝火堆的外侧。对了,覆土之前先在柴火堆上铺厚厚一层枯叶,助燃(?)的同时也防止泥土从空隙间掉入柴堆内部。最后在顶部留一个手掌大小的点火孔,并在圆锥底部均匀挖出八个通气孔。
在土窑顶部点火后,因为有下方八孔同时进气,很快就会将火焰引向下方各处。此时逐个观察八个通气孔,当发现洞内火焰一片之时,就说明该侧木材已被引燃,到了该用泥土封住洞口的阶段了。
等到所有木材被点燃,八个洞口都被封闭,接着就可以着手关闭顶部点火孔,让木材在土窑内进行闷烧。
到了这一步主要工作就算是完成了。之后就是等土窑自然冷却后,扒土、收获。
等待时间少则一天多则两天。本次测试作为“第一次土窑烧炭”,以防万一,等了两天才挖开。不过,结果很是喜人。
八个通风孔附近的木材被烧成了灰,但它们消耗氧气燃烧的同时,也保护住了柴堆的中心。最终,烧了一个圆锥的柴火堆,得了半窑的木炭。
这半窑可是圆锥下面的一半哪。重量自然轻了很多,但体积差不多该有三分之二。掰断碳棒时发出的声音,咯吱咯吱,很是清脆……该是上好的木炭。
.
冶铁使用木炭而不是直接烧柴的原因在于,烧柴获得的温度太低。使用木炭会高不少……但却依旧不足。
于是,便需要鼓风设备登场了。用外力通入空气,准确来说是送入氧气,从而使燃料能燃烧地更加充分,进而使温度能进一步得到提高。
这不但关系到一些化学反应是否能顺利发生,也会影响冶炼的效率。
狗头人为此,已于数日之前,就开始准备和制作他们的传统鼓风机了。
该型“鼓风机”的主体部件,由“气缸”与“喷气管”两部分组成。
“气缸”是泥制大缸。“喷气管”是泥制长管。缸口附近开有一个圆口,等缸与管干燥硬化之后,在此将两者连接在一起……
没错,它的形状,就是一只,长嘴大茶壶。
“大茶壶”完成以后,在使用之时,还需要在缸口蒙上一大块兽皮。不能是蒙鼓面那样的紧绷,而是做成一个圆锥。为了确保气密性,沿着缸口固然要扎紧,皮革边缘也要折叠好以防漏气。
圆锥被拉出缸外,气缸充气;圆锥被压入缸内,气缸通过“壶嘴”喷气。
又因为“壶嘴”连接熔炉的进风口,气缸充气时从那里进气不合适。所以,蒙皮那个圆锥的顶部,还是一个进气的活门——手在拉起进气时将其松开,而下压喷气时攥紧封闭。
由于主体是泥制晒干后硬化,而不是经由火烧后的硬化,为了“大茶壶”足够坚固,狗头人除了在泥中添加干草,也就是用植物纤维来增加抗拉(?)强度的手法外,泥料也是使用了类似蚁丘的黏土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