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方注入”需要容器底部有入水口。当然拿根管子直接一插到底也是能解决的。只是这管子……
有竹子的话,这根本就不是个事儿。但要用木头钻一根出来……如今实在是力有未逮,哪怕有了“木工钻”。烧根陶管倒是更加现实。但考虑到过滤层的厚度,管子必然不能太短。而越长的越不便于烧制……麻烦。
嘛~反正上进下出的也能用,漏沙问题可以再处理……
嗯!?
……
不如……鸳鸯火锅?!
.
自然不会是真的鸳鸯火锅那种,用隔板将火锅一分为二,变成不相干两块区域的样式。
但是,稍加变化,将下部联通,不就成了一个类U型管结构了吗?这样就可以将进出水问题从之前的垂直方向,给换到水平——左右——方向上来了。到时候一侧进水,一侧出水,妥妥儿滴,岂不美哉。
又因为是U型,水流在一侧从上渗下,然后再在另一侧自下涌上,走过的路程也将是两倍……
办法好像很不错,就是不知道烧制难度如何。
……先简单一点。
用木头、石头制作隔板,再用黏胶糊缝,隔绝左右……就是那黏胶粘箭羽不错,在水里却不知道性能会如何。
.
除掉固体杂质之后,便是真正展现炼金术之时。其困难复杂程度,将达到:
初中化学之水平。
盐的苦味来自于镁,简而言之,就是要“去镁留钠”。
镁离子(Mg2+)遇碱,也就是氢氧根离子(OH-),会生成不溶于水的氢氧化镁(Mg(OH)2)沉淀。钠离子则不会,因此两者可以分离。
氢氧根离子,可以由石灰水(主成分氢氧化钙Ca(OH)2)提供。
而石灰水带来的新杂质——钙离子(Ca2+)——则可以使用通入空气的方式,使之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CO2)起反应,形成不溶于水的碳酸钙(CaCO3)。
两次形成不溶于水的化合物,进而去除镁离子和中间添加物(氢氧化钙),最后获得(相对)纯净的食盐溶液。
这,
就是知识的力量,
也是先知所依仗的最大财富。
.
原理是一回事,实际情况又会是另一回事。
除镁的时候可以多加石灰水。虽然石灰水多了也是杂质,至少镁能除干净。问题是,通入空气除钙并没有那么方便。
碳酸钙的确不溶于水。奈何,通入过量的二氧化碳,却会引发下一步反应,进而转化成溶于水的碳酸氢钙(Ca(HCO3)2)。又因为容器不透明,难于观测……
空气通到什么程度,就只能具体事件具体测试了。老样子,且让长老他们头疼去吧。
.
有鉴于……记得是自贡还是哪里,老祖宗在千百年的产盐历史中,发现了在煮盐之时,往沸腾的盐卤水中添加豆浆的方法:生成浮沫的同时,盐卤水将会变得清澈;苦味消去,而咸味变得更加纯正。
具体原理,先知说不清,但却可以推论。也许就是,豆浆呈碱性,与镁离子生成了沉淀物。而豆浆又是胶体,正好吸附杂质,形成浮沫,便于撇除……
看着方便,可问题却是:现在连T娘的豆浆还没有,甚至黄豆和石磨都没影儿。
获得处理后的食盐溶液,最后一步就是出盐。
方法说简单挺简单,说难也难。大致又分两种,一煮一晒。
晒的方便,准备齐全之后就会很省力。
依靠风吹日晒,将食盐溶液中的水份蒸发,食盐因为饱和不断析出——这种方法适合阳光和风力资源丰富的地方。
只是,这办法一靠天气,气候条件不允许就完全没辙。二则是为了蒸发效果更好,需要加大溶液与空气的接触的面积,所以就会非常占地方……另外就是,没形成一定规模的话,仅仅依靠风吹日晒,实在太慢了。
煮,就快得多了。老祖宗煮海为盐,依靠火力,快速蒸发水份获取食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之前……自己还是先把锅给“发明”出来吧,好在锅并不麻烦。
煮还存在一大问题,那就是燃料。附近不缺木材资源,但完全以木材当燃料就有些显得过于浪费。小量生产怎么都无妨,量大了……
石炭啊,要是能找到煤的话……
也许以后可以和炼铁一起搞。利用冶炼时的余热来煮盐,经济实惠美滋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