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那些画面分析,在辅之以一些工程与物理学知识,大致可以确认旋转工作台结构和原理大致如下:
拉坯用的工作台;工作台连接到转轴;转轴添加“踏脚”,使得脚可以此转动转轴。
.
大体结构分析完毕。
筛选了几个方案之后,先知选择了“户枢不蠹”里的户枢形式:由下方带凹槽的石制底座,以及木制转轴,来构成核心。
不过,仅依靠下方的一个凹槽,转轴是无法保持平衡的。因此,还必须在转轴的中上部,添用一个用于固定的装置来避免转轴倾倒,也避免工作台倾斜。
固定装置,最好的自然是合乎转轴直径的环。但作为替代,用四根,或者三根木棍水平交叉包围,同样有效。当然,这些木棍也需要依靠其它木桩来固定,省略不提。
这种户枢式的好处是,回避了“轴(承)套(筒)模式”中套筒的制作,同时自重自然也就较小。使用油脂润滑之后,与石槽以及木架之间的摩檫,应该可以让人接受(吧)。
除了“轴套”,之前还有“加粗底座和转轴,做成类似石磨形式”的想法……制作可能更简单,但预计到摩檫力问题、使用便捷性问题,让它直接被先知枪毙了。
.
决定好核心部分,先知突然意识到,台面和踏脚台的制作好像并不容易搞定。
工作台面用的平整木板倒还能挑挑材料,慢慢加工出来。问题是要怎么和转轴连接呢?没钉子,榫卯结构是唯一的选择。可当前的木工手艺,能达到榫(突出部)卯(凹陷部)的精度要求吗?
台面是架在轴上的,承重问题不大。但下方踏脚的那一圈……却又该怎么处理?就算榫卯能拼得出来……够牢固吗?
……
榫卯结构不是一下子就能掌握的技巧。
原理不复杂,应用却不简单——先知一时间,在预料之外,一个之前忽视的地方,被难住了。
直到石料、黏土料齐备——期间已过去了不少时间——先知恍然发现,虽然想着要跳出框架,并因此改动了转轴部件,但自己依旧为纪录片中的那个造型所限,硬想着加装踏脚用的圆面,并钻了牛角尖。
加装踏脚台,是为了在双手制陶坯时,让脚也别闲着。换句话说,是为了做成“动力自备、单人可用”的陶轮。
如今,完全可以先将动力问题押后。用草绳模拟皮带轮,依靠外部动力,或一人或两人的,由手动拉拽来提供动力。此举虽然消耗额外的人力,但仅仅依靠陶轮提升的制坯效率,就足以弥补,只多不少了。
而且,踏脚台真的需要“圆面”吗?做成车轮那种中空带辐条,形状的是四方还是三角……不都能凑合吗?
再说了,自己一下搞不定,不还有长老和“科工院”在?头痛的事儿,有的是人来分摊。
来人啊~!有请长老前来叙话。
.
长老可能姓曹名操,恰好不请自来。
科工院还在筹备中,但装备的研制不能停。长老这次过来,是因为新式投矛虽然有了先知的提点,但研制时还是出现了意外。性能是各种不好,不论是威力方面,还是射程方面,反正都与预计的有差距。长老接到报告那是马不停蹄,直奔先知。
得,这个更重要,更优先,其它一切先让道。
先知也不废话。
谁,去扔一根瞅瞅先。
.
带来的样品有投矛,还有投矛器
因为滑轨式制作复杂,这次演示使用的是简装版——一根尾部带倒钩的长木棍。
使用时,用棍尾倒钩抵住矛尾,以手掌、中指、无名指、小指,握住棍头,拇指食指翘起托住矛身;快速甩棍,从尾钩处给投矛提供初始动能。
然而实际试射效果,令先知郁闷到不行。
测试人员的投掷动作没问题。投矛器结构也简单到不会有问题,虽然尚有改进和调整的余地。
关键问题出在投矛身上。
试射前,或者说第一眼看到那些投矛的时候,先知就隐约感觉到一丝不对劲。一投掷,可谓是原形毕露了。
.
卧了个槽!这毛病,你们不是犯过的吗?
咋又掉这坑里了?……
发生的地方的确不一样,但道理都相通的呀!
不求举一反三,但……
哎——九年义务制教育,现在是没法搞的。
但【科技】和【教育】,
必须重视和抓紧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