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知思前想后,决定,现有语言全数保留,以拼音标注读音的方式作为记录方法——可谓能用上的,就一点也别浪费。
等以后汉语汉字普及,土话自然会被淘汰而消逝——掌握着“发明”、“制定”等种种最终权力的先知,对此充满信心。只要条件合适,就会将汉语汉字作为“官方语言”,进行潜移默化地推广。
强制?没有太大意义。几千年进化后的精华与原始粗糙的胚胎做比较,尤其是在有最高权利来做背书的时候。
劣币驱逐良币?怎么可能。赢家通吃才是结局。好东西,终将闪光。
.
确定完字母表以及音调等符号,之后便是简单常用的数学符号了。
加、减、乘、除,等于号……没啥好说的,直接照搬。数字的字体,思来想去,最后选择了电子记数板的那种样式:
最多7根短线,就能表现出0至9十个数字。横平竖直,不带一点倾斜。当然,实际书写时不必把“1”这样的一长竖分写两笔。
想过诸如把“8”写成上下两个三角的沙漏型,又或者两个小菱形……最终还是以“横平竖直”简单清晰的特点,确定为第一版【印刷体】,又叫【标准记录体】,用于重要信息的记录。
.
光有印刷体肯定是不够的。
先知也没打算自己平时做个记录还得方方正正。
于是,“手写体”——弧线版本——同时公布,并附带了字母的小写。只是暂时不做推广。
数字也多了一套“斜线版”的简化体,比如数字3就是字母M顺时针转90度,作为手写时的补充。
……
文字、书写的确定,让长老如获至宝,欣喜万分。带着身边那几个精选后属于头脑灵光的跟班,以超乎寻常的热情,将几乎所有的空闲时间都投入到了学习之中,几近废寝忘食,说是有些疯魔了都不为过。
长老他们都废寝忘食了,先知自然也没法太平。为了尽快教会这第一批学员,那也是做到了随时随地、有问必答;因为将其视之为未来的“教导班”,更是“高标准、严要求”:不光要会用,还得能教授。
一个一个、几个几个地手把手去教导……先知实在没有那个空闲。宁可现在费时费力,也要大力培训出一批“老师”,哪怕这些货色也只是进修中的菜鸟。
.
字母、声母韵母加声调、数字以及运算符,拢共不到50个符号,教授进度却不甚理想。
一方面是先知要求高。没指望一帮“原始人”具备自己那样的学习能力——那实在是小看了自己十数年的系统教育,以及十年工作的自学经历。
另一方面则的确是族人们自身本事不够。也许是见少识短,面对新东西,学习和接受能力实在欠佳。甚至可以说,用“欠佳”二字都算是用上了夸张粉饰的修辞手法。
事实上,族人不论年纪大小,都只能与小学低年级生作比较。
面对如此情形,先知算是深切体会到老师教授学生时那种“自己兢兢业业、不惜时间精力,奈何就有人学不进去,甚至还有熊孩子苦大仇深”的郁闷,也深刻理解了老师当年为何会胃痛。
先知没有遭遇熊孩子捣乱——族人很珍惜新知识的学习机会——可他们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乃至记忆能力,先知被气笑过了好几回。
什么“一巴掌糊自己脸上”、什么“45度仰望天空”,什么“无语凝噎”……原本以为是夸张的表现手法,如今却自然而然地、逐个逐个地,让先知好好体会了个遍。
先知真想去向自己列位老师鞠躬致敬,要是可能的话。去对那几位曾孜孜教导却被自己浪费了的老师们,真心诚意地,发起内心地,鞠躬道歉。
真叫:不为人父母,难知父母辛苦。
.
族人们的学习能力,让先知几近绝望。自己亲自教授的已经可以说是最聪明的那些个人了,却个个这副德性……
然而该教的还得继续。第一批“老师”都培养不出来,后面就更加没指望了。
扫盲工作,任重而道远!
先知如此感慨。抚胸舒气,强压下口中的老血。
好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不在第一批之列的,也有不少会主动在晚上请长老登坛授课。
也算是个不小的安慰。
慢慢来吧。哎——!
.
转眼时间过去多日。
尽管阅读书写依旧不熟练,长老人等纷纷为自己配上了“记事板”。一时间,大有“身份地位之标识”的味道,又引得更多观望人士争相效仿。
“可喜可贺,未来可期啊”,先知也在众人感染之下,彻底激活了“好为人师”的特性,快乐并痛着——学员的学习能力可不会因为热情而有所突破的。
……
“先知,长老……”某日授课,临近傍晚,急匆匆一人跑来报告:“‘中央’,来人了。”
.
NAN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