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书城网

字:
关灯护眼
我的书城网 > 重生之再造华夏 > 第127章 挥兵向美作

第127章 挥兵向美作

主意拿定,伯颜随即从张宏范那里把一个投降蒙元,但原先曾跟日莲法师交好的赞画调了过来。

“为何让温成去呢,他会不会...”刘复亨显然有些疑虑,“哈哈,诚之,如今我大元如日中天,这小小倭国,踏平只是时日问题,如此形势,这原先在南朝作过御史的人会不明白,放心吧,我断定他不会有二心”伯颜笑道。

“虽是如此,王爷何不禀报大都,把上次送书的副使调过来呢”刘复亨还是有些疑虑,“副使,就是那个第四次送书侥幸逃回的色目人奇里布吧,胆小如鼠,而且他与日莲并不相识,这日莲在这倭国呆了6年,也算个人物了,寻常人他也不会见的”伯颜说道。

“那就全凭王爷做主”刘复亨拱手道,伯颜点点头,亲切的道“诚之,你们这次登陆打得很好,将士们浴血奋战,伤亡很大,本王甚是欣慰,来日湘国公必为首功,所有将士,都要论功行赏,伤亡了的,从优抚恤,本王决不食言“。

刘复亨当然知道伯颜说话在大都的分量,而且也知道他一向惜才爱兵,当即深深一揖“全凭王爷栽培,诚之感激不尽,全军将士,必随王爷,英勇奋发,踏平倭奴”,“哈哈,好好,倭奴,既然是奴,必当灭之”伯颜大笑道。

温成很快便带着伯颜的书信向京都进发了,而京都,也的确有议和之意,只是日莲不同意,他认为如今天皇跟幕府实际上是“唇亡齿寒”的关系,只有坚决支援幕府抗元,才是保全国家的唯一办法。

但是,后醍醐天皇犹豫不决,尤其是当年“承久之乱”失败后,幕府先后驱逐了京都派去的4任亲王大将军,搞了个执权的位置出来,北条家执掌这个位置后,更是先后流放和处死了后鸟羽、土御门等几任天皇。

如果不是元寇入侵,后醍醐天皇也不知道自己这个位置能做几天,毕竟,自己对幕府专横跋扈的不满早已被北条所知,自己暗地里作的些准备也没瞒过北条的耳目,以镰仓能调动至少3倍于京都的力量,只要北条愿意,自己这个天皇随时可能玩完。

但是,元寇的入侵改变了这一切,原以为有藤原的6万御家武士在北九州,还有北九州5藩的藩兵和长达40余里的石墙,元寇登陆失败是意料之中的事。

谁想,元寇先登陆长门,接着又攻破了石墙防线,还在肥前登陆,如今,藤原的6万御家武士已经覆灭,整个北九州都在元寇的控制下。

而本州的长门、周防、石见、安艺、出云、备后、伯暨和备中也相继失守,幕府不得不把集结在京都周边的大军撤了一部分,加上作为后备力量的关东诸藩的藩兵,也派出了一部分,只为在美作挡住元寇。

惶惶不可终日的天皇见到这种情况,正在抚额庆幸呢,怎么可能派兵去支援幕府。

但是,日莲法师似乎说的也有道理,“唇亡齿寒”,元寇也不是什么好惹的主,不过,支援幕府他是不干的,京都这边的贵胄,也没一个赞成的,议和,似乎更好一些。

即便议和不成,在幕府被击败后,他以天皇名义把幕府剩余的力量召集起来,然后全面动员自己掌握的力量,再以天皇大义号召百姓抗元,他相信,以这些力量,加上日本多山川河流的地形,赶走元寇也并非不可能。

伯颜在5月中旬作出决定,率领刘复亨的人,陛下的侍卫亲军,自己的3000王府护卫,以及目前已经加强到人的史柱的水师,共人从丰后到赤坂,然后进军本州,至于北九州的占领管制和对南九州的防守,则全部交给了张宏范。

北条得到战报后,并没有像其他人那样欣喜若狂,而是陷入了沉思,此战付出了如此大的代价,但并没歼灭元寇,如今对峙在和歌山下,寸步难进。

从北九州传来的消息,元寇淮王已到大宰府,正集结重兵,准备增援本州的元寇。而日莲法师提到的那个张宏范,如今也率大军到达北九州,并接管了全部占领区,同时还布防在八重岳和神代浮桥等地,防备南九州诸藩兵力北上。

那么,再派援兵去吗,如果再派,京都那边势必空虚,甚至关东也会因兵力抽调太多而变得空虚起来,如果京都的那位突然发难,拿什么去应付呢。

可是,像日莲法师说的那样,跟京都的那位言和,除了足利高氏外,自己这边无人同意,毕竟,那是要称臣的,要把大部分权力和利益交还天皇,有几人肯干呢,何况,即便自己愿意,京都那边的贵胄们是否同意,也是一个未知数。

唉,难啊,北条摇摇头,二十多岁的年纪,已经隐约见到了白发。

伯颜的大军到达赤坂,张珪已经率5000汉军接替了丽军,丽军如今驻扎在城外,伯颜随即下令,5000丽军随行,一起赶赴和歌山前线。

为了在北条和天皇联合起来之前先击败幕府,伯颜下令,大军不作大的休整,昼夜前行,只在途中休息,到设在备中和美作前线的第二道防线后,再做休整,至于后勤辎重,可以稍微慢一点到达,沿途设立驿站,以便转运物资。

大军,上万铁骑,水陆并进,浩浩荡荡,穿行在本州的山川河岳间,昼夜前行,从长门、周防、石见、安艺、出云、备后直奔伯暨、备中—美作。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三国刘修传李峰的回忆错位时空:与古人分享日常殷红雪白西辽崛起:封死欧洲中世纪残唐桃源传我在阴司996醉僧怀素主角们你们玩吧,我要专心搞事业征服者在清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