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殷府里,殷太相坐在太师椅上,听着殷洪青详细地讲述了闽皇单独召见的谈话。当听到闽皇下旨,让殷洪青主管灾区发放救济粮,并负责向大邑国借粮时,殷太相不禁摇了摇头,叹了口气说道:“看来闽皇是要让我们殷家带头,出力又出钱来救灾啊!可这与大邑国借粮之事,又谈何容易呢?”
殷洪青着急地问道:“那父亲,我们现在该怎么办?”
殷太相沉思片刻后说:“明日早朝,你要极力奏请众大臣们捐款捐粮,我们殷家自然也要带头。同时,我会马上修书一封,派人快马加鞭送去大邑国,交给邑太后,请她帮忙周旋借粮一事。”
殷洪青点点头,表示明白,但仍有些担心地问:“可是,父亲,这样一来,我们殷家岂不是要出很多钱?而且,万一借不到粮食怎么办?”
殷太相无奈地笑了笑,安慰儿子道:“放心吧,只要大家齐心协力,总能渡过难关的。至于借粮一事,我们也只能尽力而为了。”
说完,殷太相便起身去书房写信,殷洪青则站在原地,思考着如何应对接下来可能面临的困难。
第二天清晨,太阳初升,朝堂之上气氛凝重而紧张。殷洪青站在朝堂之中,神情严肃地向闽皇启奏:“陛下,臣有事要奏!”
闽皇微微点头示意,殷洪青便开始陈述自己的想法:“此次旱灾肆虐,百姓生活苦不堪言,臣建议众大臣共同捐款,以助灾民度过难关。我殷家愿带头捐款,并设立多个粥棚,赈济灾民。”
殷洪青的提议得到了殷太相和齐太傅的支持,两人同时出列,附和殷洪青的奏请,表示愿意全力支持赈济灾民。
然而,众大臣们却表现出不同的态度。有些人面露难色,似乎不愿意捐款;还有些人则显得犹豫不决,不知如何应对。但也有一些大臣主动附议,表示愿意参与其中。
一时间,朝堂之上议论纷纷,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殷洪青心中暗自叹息,这是个烫手的山芋啊。
闽皇面无表情地答复:“殷爱卿一片赤诚之心,准奏。望六部全力辅助,不得怠慢!”
六部尚书同时出列:“遵旨!”
朝堂上,大臣捐款捐粮之事已定,与此同时,信差快马加鞭地往大邑国边关赶去。
而昭公主和亲队伍也正浩浩荡荡地走在奔赴大乌的路上,一行信差快马向边关殷洪武营区奔去。另一队暗卫也悄悄地出发,向边境三大重镇之一的“西关镇”飞奔而去。
大邑国,位于南方的国度,这里物质丰富,人民生活安定。此时大邑国皇宫内,年轻的邑皇正坐在御书房里认真地阅读着奏章。
邑皇名叫练玄,年纪轻轻便登上了皇位,但却展现出了非凡的领导才能和智慧。他每天都会花大量的时间处理政务,努力让大邑国变得更加强盛。
邑皇年纪尚未及弱冠便继位登基,无法独立治理国家,全要依赖邑太后的辅听政辅助。邑太后以其卓越的智慧和丰富的政治经验,协助邑皇将大邑管理的井井有条。
随着时间的推移,邑皇逐渐成长并开始亲自执政,但即使如此,邑太后仍对国家大事保持高度关注,并通过自己的影响力继续参与朝政决策。尽管邑皇已经成年且具备一定的统治能力,但邑太后依然掌握着实权,这使得她在朝廷中的地位举足轻重。邑太后与邑皇之间的关系既微妙又复杂,但是他们共同努力维持着大邑的稳定和繁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