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素随众人一道,参观完舜帝陵后才对舜帝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舜帝名重华,号有虞氏,故也称虞帝,相传他是黄帝的九世孙,为五帝之一。
据《史记》载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至于葬的具体地点已无从考究,但有关舜帝的传说和遗迹在九疑山却是真有其事。
他的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对零陵人民影响深远,甚至于对汉族和整个中原文明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参拜完舜帝陵,众人又来到玉琯岩。玉琯岩位于九嶷山舜帝庙的左侧,青山环绕的平畴中突兀着一座玲珑小山,怪石林立,古木郁葱,活脱脱一个天然盆景。
传说,汉哀帝时期,零陵文学(“文学”系汉代官名)奚景在这座小山的一个岩洞里发现了12支玉琯(古乐器),认为是舜帝南巡留下的遗物,献给朝廷,于是此地得名“玉琯岩”。
此后,文人骚客来舜帝庙凭吊,都会到玉琯岩游览,多有留铭题刻。(至今保存有宋代至清代的摩崖碑刻有24方,近代名家名人摩崖碑刻108方。碑刻中楷、行、篆、隶、草5种字体齐全。岩洞正前方,有宋代着名书法家方信儒所书“九疑山”三个大字,三字平均高度为1.2米,笔力遒劲,金钩铁划,笔划雕刻之深十分罕见。在“九疑山”碑刻左侧,刻有东汉时期着名的文学家蔡邕撰写的《九疑山铭》,为南宋淳佑六年仿汉隶书法名家李挺祖补刻。在玉琯岩右边的石壁上,还有一块全国摩崖石刻中绝无仅有的“蝇头小楷”石刻,二尺见方的石壁上雕刻了一篇祭文和《玉琯岩怀古》等四首诗,共750多个字,书写秀丽精妙,刻工舒展精细。)
玉馆岩实为一石山溶洞。洞外潇水支流犹如一条玉带,绕山而过。洞宽约二十尺,高约十尺,溶洞不深,豁达明亮。
怀素从旁人处得知,东汉时期的名臣、文学家、书法家,才女蔡文姬之父蔡邕。这位被称作汉代的最后一位辞赋大家的文学大家,曾写过《九疑山铭》时,就激动不已,复又回到舜帝陵,找来笔墨,当场就作书一幅。
《九疑山铭》
岩岩九疑,峻极于天,触石肤合,兴播建云。时风嘉雨,浸润下民。芒芒南土,实赖厥勋。建于虞舜,圣德光明。克谐顽傲,充孝蒸蒸。师锡帝世,尧而授徵。受终文祖,璇玑是承。泰阶以平,人以有终。遂葬九疑,解体而升。登此崔嵬,托灵神仙。
并托付管理舜帝陵负责人,将其刻于玉琯岩上。
做完这些,怀素又禁不住,来到玉琯岩,沿一条陡峭的小路,攀爬上这座小石山。上面的石头起伏不平,偶有一小块平整处,也被层层树木阻碍着视线仿若身置山石的包围中。
站到石山的最高处,看到一望无际的天际,周围树木参天。便可以感受玉琯岩“无土可成林,穿石也参天”的神奇。
怀素置身其中,仿佛感受到了当年在此埋藏十二玉琯的不舍和心酸,也感受到了韶乐与书法的共通。
此刻,他神游九嶷,意通天地,冥冥中,似乎有了一种神奇的力量,注入其身体中,缓缓消散于身体的每一部分,然后涅盘于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