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低垂,京都《当代》杂志社内,一场关于文学新星的讨论正在进行。
编辑张强,一个对文学充满热忱的青年,此刻正与主编莫寒相对而坐。
张强的手中,紧紧握着一份书稿。
那是黄景行的长篇小说《小巷人家》。
他那双眼睛里,写满了对这部作品的喜爱与推崇。
“莫主编,您看看,这《小巷人家》,绝对是难得一见的佳作啊!”
张强开口,声音里带着难以掩饰的激动。
“行止这位作者,虽然年纪轻轻,但他的笔触老练,故事构思巧妙,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简直让人难以置信这是出自一个少年之手。”
莫寒,一个在文学界浸淫多年的资深编辑。
他戴着一副金丝眼镜,镜片后的眼神锐利而深邃。
他接过书稿,轻轻地翻阅着,眉头时而紧锁,时而舒展。
“嗯,确实不错。”
莫寒缓缓开口,语气中带着几分赞赏。
“不过,小张啊,我们出书,可不仅仅要看作品的质量,还要考虑市场、读者接受度等多方面因素。”
“您放心,莫主编,我敢保证,《小巷人家》绝对有大火的潜质!”
张强信誓旦旦地说。
“我已经跟行止联系过了,他本人也同意出版。”
“而且,我打算给他最优渥的待遇,您看行吗?”
莫寒沉吟片刻,最终点了点头。
“好吧,既然你这么看好,那就按你说的办。”
“不过,小张啊,丑话说在前头,如果这本书的市场反响不佳,你可得承担责任啊。”
“没问题,莫主编,我愿意立下军令状!”
张强斩钉截铁地说。
他心中暗自庆幸,自己的坚持终于得到了回报。
他相信,《小巷人家》一定能够成为一部畅销书。
而行止,也必将成为文坛上一颗耀眼的明星。
于是,张强怀揣着激动的心情,踏上了前往宿州的火车。
他手中拎着一个鼓鼓囊囊的袋子,里面装着精心挑选的礼物。
经过一天一夜的颠簸,火车终于抵达了宿州站。
张强走出车站,呼吸着宿州特有的湿润空气,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兴奋。
他按照地址,一路打听,终于来到了宿州棉纺厂家属区的纺织三巷。
巷子口,三个身影早已等候在那里。
为首的是一个少年。
他身材修长,面容清秀,一双眼睛格外明亮,正是黄景行。
他身旁站着一位中年男子,身材高大,面容和蔼,是庄超英。
另一位则是一位气质儒雅的中年人,他是林武峰。
林武峰是庄超英特意请来帮忙参考的。
毕竟人家是大学生,阅历和眼界都比他一个中专生要强。
“你就是行止黄景行吧?”
张强走上前,热情地伸出手。
“我是《当代》杂志社的编辑张强。”
黄景行微笑着握住张强的手。
“张编辑,您好,欢迎来到宿州。”
“哎呀,真是英雄出少年啊!”
张强上下打量着黄景行,由衷地赞叹道。
“我早就知道你是个十来岁的少年,但亲眼见到,还是让人难以置信啊。”
“张编辑过奖了。”
黄景行谦虚地说。
“来,我给您介绍一下,这位是我爸,庄超英,这位是林叔叔,林武峰。”
“庄先生好,林先生好。”
张强连忙与庄超英和林武峰握手。
“张编辑远道而来,辛苦了,快请进。”
庄超英热情地招呼着。
三人将张强迎进了小院。
一进院子,张强就被眼前的景象吸引住了。
小院不大,却布置得别有情趣。
葡萄架旁,一棵他从未见过的树格外引人注目。
一片翠绿,生机盎然。
“这是什么树啊?我还是第一次见。”
张强忍不住问道。
“这是景行种的车厘子树,长得果实可甜了。”
庄超英笑着解释道。
“哦?车厘子?闻所未闻啊!”
张强惊讶地张大了嘴巴。
他心中暗想,这个黄景行,果然不简单啊。
黄玲端来了茶水,热情地招呼着张强。
宋莹、庄图南、庄筱婷和林栋哲则站在林家门口,好奇地张望着。
“庄先生,黄女士,这是我给你们带的一点小礼物,不成敬意。”
张强从袋子里掏出几样精致的礼品。
有给黄景行的文房四宝,有给庄超英的茶叶,还有给黄玲的丝巾。
“哎呀,张编辑,您太客气了。”
黄玲连忙推辞。
“一点心意,请务必收下。”
张强坚持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