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 九华山下 古城旧居顾家人
老宅院里 抚今追昔将军泪
一九五二年旧历年的三十子夜,整个皖南山区被罕见的狂风暴雪搅拌成一个混沌世界,恰似毛泽东主席在他的《念奴娇?昆仑》词中的一句——“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就在这风雪交加的皖南山区以北,我国的佛教名山——九华山深处一个悬崖峭壁下人迹罕至的紫竹庵里,一个女婴呱呱坠地了。她那哭声虽然很是绵软微弱,但在这狂风暴雪的呼啸的乐章中却是一个强劲然而又很不和谐的音符。
紫竹庵南北西三面是悬崖绝壁,东面是大峡谷,它座落在北面万丈悬崖下一个平缓山坡的苍茫翠绿竹林中,它的对面是刀劈斧削般的峭壁,这前后两面陡峭的悬崖构成了紫竹庵两道天然的、难以逾越的屏障。前面的悬崖下,是一片清澈见底的水塘——实际上,这是一条山间溪流。旱季,溪水如同俊美羞涩的小女孩从西面断壁下暗洞中缓慢的斯斯文文的走过来,在紫竹庵南面峭壁下的洼地留下一片塘水的明镜后又悄悄的向东方走到那深不见底的大峡谷旁,在这峡谷的峭壁上挂起一条长长的白练;雨季,这池塘的明镜就不见了,池塘上下全似池塘一样宽阔的流水,那水翻滚着波浪、卷着强有力的漩窝轰鸣着如万马奔腾,飞流直下大峡谷,形成一个丈余宽的大幔帐,这幔帐宛如是奔涌而下的裹着炸药的滚木雷石,伴着轰轰巨响在山谷底部爆起遮天盖地的烟雾。
这个在一九五二年旧历年三十子夜降生在狂风暴雪下的紫竹庵中的女婴叫雪吟,这名字就是这紫竹庵中的主持静安师傅给起的,接生雪吟的那位师尼叫邱尼,生下雪吟的女子叫顾掬贤。顾掬贤二十二岁,是一位身材窈窕,俊秀漂亮的女子。这位年轻貌美的顾掬贤为什么要躲进这深山老林中生产?静安、邱尼两位师尼为什么不避佛门之忌收留并为顾掬贤接生呢?这个降生在佛门圣地的雪吟将演绎出怎样惊心动魄的故事——
每个人的生活轨迹都是不同的圆形,有的是正圆、有的是椭圆、长圆,在这个以生死为起终点的圆上留下的是斩不断、理还乱的缠绵交织的情丝和错综复杂、刻骨铭心的故事。雪吟也不例外:她神秘地出生在九华山,走完了这些轨迹后又默默地消失在九华山。
雪吟的人生轨迹是怎样运行的呢?当然,这并非她自己所能左右的,更不是任何外界的超自然力所预定的。每个人的人生轨迹都是在对难以预料的外界环境(包括周边的人和事物)的自我认识后被迫作出判断并由此支配自己的行为而形成的,人生的轨迹也就是在这种似知似不知中画出的一个圆。每一个人所画出的这个圆形的轨迹上都有着许许多多的可歌可泣的故事和盘根错节的情节……
雪吟的故事还得从其外祖父顾济民那辈说起,雪吟的外祖父生在九华山脚下一个桑蚕世家。
九华山属皖南山区支脉,以盛传佛教而闻名天下。九华山有九十九座山峰,方圆一百多平方公里,其中有天台、天柱、十王、莲花等九座主峰,远望犹如并肩而立的九个兄弟,故九华山原称九子山。诗人李白游历九华山曾写下“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天河挂绿水,绣出九芙蓉”诗句,此后才易名九华山。
在九华山脚下自南向北伸展着一块十几平方公里的小盆地。在这个盆地上坐落着一座小城,这就是蓉阳县城。蓉阳县城不大,但历史却很久远,其历史的厚度和积淀完全可以和名的大城大郡相篦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就有这座小城,那时属吴地;秦统一后属鄣郡;西汉初至汉武帝(前二零六年——一零九年)间,置蓉阳县,县名一直延用至今。古朴秀美的蓉阳城,有一条青龙河由南向北穿城而过,使这座群山环抱中的小城又有了水乡之色。青龙河全长不过两百几十公里,但水量充足。它发源于九华山的十王峰,一路汇集数十条山涧小溪的流水奔腾而下,它在蓉阳城以南约十公里处一改那奔腾咆啸、一泻千里的凶悍,仿佛是一位早起的温柔、慈祥的老妈妈进入熟睡的女儿的卧室,它蹑手蹑脚地从蓉阳城南进北出,其无声无息仿佛是生怕惊醒了谁,打扰了谁;它从容不迫,慢慢悠悠地汇入长江。青龙河流经蓉阳城的这段水域有三座始建于明末清初的三垛两孔平石桥, 每座石桥都连接着东西街的马路,马路也以桥而命名:从北至南依次为布甲路,九龙路,安仁路。以九龙桥为中心南北交叉的青龙河两旁是明末清初时期的商铺、民居等古建筑群。
青龙河把秀逸清远的蓉阳县城一分为二, 河东称东街,河西称西街。在东街的东南方离城六华里处又有一条河,叫七星河,它的流向是自西南至东北流入长江。这七星河与青龙河源流本是一脉,自九华山的十王峰发源,沿途经奇峰峻岭、重峦叠嶂,纳百川、飞瀑流泉至蓉阳城南朱备山受阻而一分为二。在蓉阳城东头,也就是七星河的西边,颓丧地伫立着两座高高的天主教堂钟楼。钟楼始建于清朝嘉庆年间,它与七星河对岸,当地很有名气的顾家宅院——蓉阳人都叫它顾家大院的三百多年老宅俯仰相对,仿佛在互诉着这人间的万千沧桑。
顾家祖上人很有头脑,靠着种桑养蚕缫丝曾创下过辉煌的家业,可以说是个桑蚕世家。为了警戒后辈,教育子孙后代,顾家先祖在七星河上的一座唯一的石拱桥——安邦桥的对面——建了一座一层楼高的砖石结构的亭子,因其有八个飞檐翘角,所以人们都叫它八角亭。据记载,这八角亭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内镌刻着顾家大院创建人的明志文。八角亭正面有幅对联即可透视出顾氏家族创业人的心迹:上联是,忠厚慈爱大义可避祸消灾承祖德;下联是,种桑养蚕缫丝能暖衣饱腹育儿孙。
顾氏家业曾经很辉煌,可是家族人丁并不兴旺,到了白雪吟的外祖父顾济民这一代已经是三世单传了。顾济民膝下有一双儿女,儿子取名顾掬德,女儿取名顾掬贤——这就是白雪吟的妈妈。
一九四九年四月,蓉阳城解放了,说是人民当家做主人了,然而这毕竟是一个地处皖南山区的偏僻小城,人们对政事很漠然;在那个“城头变换大王旗”的年代,人们只知道这又是改朝换代了,对“人民当家做主”这个新名词的认识还不是十分明确。
解放前夕,顾家就把仅存的两幢井字型外砖内木结构的老式建筑的主宅和这主宅南北二十几栋蚕房都交给了解放军,顾家原有的顾家山和万亩桑田解放后就都主动地交给人民政府处理给穷苦百姓了。如今,仅留下主宅后边远离主宅供子侄们读书的旧房——独立成院的顾家学堂。这所学堂有正房四间、东面三间西两间厢房;经过改修,这所学堂就是顾济民一家四口人的住宅了。
这四间正房从外观上看与当地普通白墙黛瓦的民宅并没有什么两样,但室内格局与摆设却与普通民居大不相同。四间正房中间两间与西边一间都有外门,中门进去是一个有三十多平方米大的方型客厅,客厅内摆设的清一色是红梨木并雕有各种花纹的八、九代人使用过的旧式家具;面门中墙悬挂着一幅顾家先辈人留下的墨宝——一幅对联,上联是:世事洞明应从善而正本;下联是:人情练达该弃恶以清源。对联分列两边,正中是先祖手抄的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归去来兮》词;客厅的东墙是一幅巨大的壁画,画中田园风光栩栩如真,远山近树、田舍埂脉、小桥流水,给人一种清幽、恬静、安适、豁朗的感觉。更为巧妙的是这幅壁画的右边是房舍的一角,并画有房门——而这却是一扇真的门;当这扇门关着的时候它就是画中的房门,打开这扇门是一米多宽横穿南北的走廊。对着这扇门的墙壁上也是一幅壁画:一条小路直通远处的深宅大院,楼台殿阁,又与小客厅这幅画浑然一体。这横穿南北的走廊有北门可以通向后边顾家的后院;走廊东墙南北各有一扇内宅门:南边门进去是顾济民与其夫人的房间,北边门进去是女儿顾掬贤的寝室。这南北走廊西墙对着顾掬贤卧室还有一扇门。打开后——也就是客厅的后边,是和客厅面积差不多少的一个书房,靠墙壁放着许多书柜。书房西墙又有一门,这里是顾掬德的卧室。正房西边外门打开是顾济民留出的一个空间,房内清一色是女儿家的用品,这其中的秘密只有顾济民夫妻清楚。门也就一直紧锁着。三间东厢房是厨房和餐厅;两间西厢房南边一间顾老夫人供奉着观音菩萨,北边一间是储藏室。
这顾家学堂原来是就着西北角顾家大院的围墙圈起的一个长方形院落,南墙开有院门,门上牌匾写有“顾家学堂”四个隶书体大字。为了方便,顾济民在院里西墙新开了一扇大门,顾济民给这新开的门起了个名字——居安门。出了居安门沿墙外七星河向南五百多米就是八角亭,八角亭东边是顾家大院古式的牌楼大门——雄伟、庄重、肃穆;八角亭西边是七星河上的两孔平石桥——安邦桥——这是顾家大院进出的必经之路。沿墙下七星河向北可到顾家大院墙北的几亩农田,那是人民政府留给顾家的土地。
按说,顾济民与顾老夫人膝下有漂亮、孝顺的一儿一女,这应该是一个幸福、安宁、和谐的四口之家。顾济民秉承祖训过着自食其力的平和安祥、与世无争的日子,是不会有什么灾祸降临到这样的家庭的。然而,就是这样一潭清澈、透明、洁净的池水却被搅起了惊天骇世的波澜。忠厚、仁慈,对新中国人民政府充满着热忱与期望的顾济民及他的女婿、年轻有为的人民政府的干部周安瑞被枪毙了;顾老夫人在这种沉重的打击下绝望的病死在床上,女儿顾掬贤——县人民政府办公室主任、一位充满热情、才华出众的漂亮女子逃进深山老林中的紫竹庵,儿子顾掬德下落不明。一个和平幸福的四口之家就这样走死逃亡、灰飞烟灭了……
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下午,蓉阳县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蓉阳县第一任县委书记兼县长高阳,早早就来到军事管制委员会——顾家大院顾家的老宅。他调试好从国民党那里缴获的那台收音机,机关所有人员都集中在军事管制委员会那井字型院子里。下午三点多钟,收音机里传出毛主席那高昂的声音:“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日成立了!”
人们的欢呼声响彻云霄,军事管制委员会副主任吕向阳在人群后边的角落里找到了高阳,见高阳泪流满面。吕向阳惊愕的看着他,这是他这么多年第一次看到高阳流泪。听一些熟悉并长期和高阳在一起战斗过的同志说,从没有见高阳流过泪。他弟弟、妹妹在抗日战场上牺牲了、他爸爸妈妈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了,他没有流泪。他总是咬着牙把泪水吞进肚子里说:“要革命就得有牺牲啊,只有不惜流血牺牲、前仆后继,革命才能成功!有泪留到革命成功那天一块流吧!”
想到亲人和自己的身世,想到牺牲了的战友们,这革命果实来之不易呀,该怎样珍惜和爱护哇------
高阳台头看一眼吕向阳,呜呜咽咽的哭出声来。
吕向阳这是第一次看到高阳这样伤心,有点手足无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