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朝堂之上还有我们门阀士族的位置吗?”
“科举制度,消耗,削弱,打压......这都是陛下在做的事情。”
“哪怕有人告诉我,陛下准备在数年之后灭亡门阀士族,我也是相信的。”
杨玄感看见这些门阀士族还没有下定决心,于是又火上浇油了一次。
这个‘油’就是科举制度。
在隋朝之前是没有科举的。
夏,商,周时代,实行的是世官制,亦称世卿世禄制。
这一制度的特点是王权与族权统一,通过家族血缘关系来确定政府各级官员的任命。
战国,秦汉时期,实行的是军功爵制。
在这个制度下,官员的爵禄都是靠自己实打实的军功挣出来的。
西汉时期,又有了察举制,察举制是一种荐举贤才,授以官职的官吏选拔制度。
西汉时期之后到南北朝,实施的是九品中正制。
这个制度大致上是由各州郡分别推选一名大中正,所推举的大中正必须是在中央任职的官员且德名俱高的人。
大中正再产生小中正。
中正即是品评人才的官职名称。
大,小中正产生后,由中央分发一种人才调查表,在该表中将人才分为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此表由各地大小中正根据他们所知将各地流亡人士无论是否出仕都登记在上,表内详细记录年龄,籍贯等各项,分别品第,并加评语。
而中正官员大多出身世族,在评选人才时,难免徇私舞弊,官官相护,往往只看门第,不顾才德。
由此,世家大族的子弟占据了优势,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现象。
也让门阀士族彻底的占据了朝堂。
这个时期也是门阀士族的顶峰时期。
可隋朝建立之后就想要改革这个制度,直到杨广继位之后彻底的开启了科举制度。
这也是门阀士族在杨广继位之后,一直和杨广争锋的原因。
现在杨玄感提出科举制度这件事情。
也让这些门阀士族下定了决心,对抗杨广。
“我范阳卢氏支持楚国公,陛下不能大胜高句丽。”
又是范阳卢氏的族老第一个站出来开口说道。
“我博陵崔氏也支持楚国公,陛下不能大胜高句丽。”
第二个站出来开口说话的是博陵崔氏的族老,他本来是准备第一个站出来的。
可是在准备站出说话的时候,范阳卢氏的族老就抢先了。
随着范阳卢氏族老和博陵崔氏族老的话后,五姓七家之人都纷纷说道。
“我荥阳郑氏支持楚国公,陛下不能大胜高句丽。”
“我太原王氏支持楚国公,陛下不能大胜高句丽。”
“我赵郡李氏支持楚国公,陛下不能大胜高句丽。”
......
五姓七家之人一直都是共同进退的。
五姓七家在门阀士族的影响力还是很大的。
所以随着五姓七家之人站出来之后,其他的门阀士族也都纷纷站出来,说道。
“我们杨家也支持楚国公,陛下不能大胜高句丽。”
“我们裴家也支持楚国公,陛下不能大胜高句丽。”
“我们高家也支持楚国公,陛下不能大胜高句丽。”
......
看着这些门阀士族的支持,杨玄感已经看到杨广在辽东大败的场景了。
有了这些门阀士族的捣乱,杨广根本不可能打赢。
所有强大帝国,实力都是内部瓦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