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名武夫来说,不需要外戚、权臣的尊贵身份,只需要有足够的武力,就能将大汉的皇帝以及朝廷中枢踩在脚下。这样一来,门槛岂不是下降了许多?
而对于一个世家豪门来说,王莽篡汉早就是教科书一般的存在,犹如灯塔一样,照在他们的心坎里,滋润着他们心中的野心。像袁氏这样的士族领袖,门生故吏满天下,袁氏的人情似乎比天子的命令还管用。
这也难怪汉灵帝刘宏在位时,要兴党锢,办西园,举鸿都门学。官吏的培养、任免,以及兵权,这三方面正是大汉的弊病所在。虽然刘宏熬到亲政,又扳倒了权臣,重新掌控了部分皇权,能力已经超过大部分帝王了。但他毕竟认知有限,能力有限。
兴党锢,却被士族联合抵制;办西园八校,想架空大将军的兵权,却又遇到黄巾之乱的爆发,不得不将兵权下放至州牧;兴办鸿都门学,想另辟蹊径掌控官吏的任命权,却没有培养出真正的才能之士。刘宏这一连串的操作,最终没能敌得过,盘踞大汉数百年的士族豪门。
而整个过程中,儒家在其中又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是帮凶。这些士子、武夫谁不是打着儒学的旗号?
这也是刘禅为何对儒家的道感到迷茫。如今的儒生,似乎早已经忘了气节为何物!迷失在权利的争斗之间。
即便此时侃侃而谈的郗虑,也最终认清现实,随波逐流。在刘禅前世记忆中的他,曾位列三公,构陷孔融,拘杀伏皇后,彻底沦为曹操麾下一名出色的刽子手。身为儒家子弟,郑玄高徒的他,选择屈服于现实,也并没有错。没有他郗虑,还会有王虑,张虑。
这也是为何庄子、墨子都批判儒家虚伪。因为仁义,本就不是人的天性。仁义这把双刃剑,除了挥刀自宫以外,它终究是要斩人的。
“那鸿豫觉得,如何才能拯救大汉呢?”郑玄追问道。他对于弟子郗虑的一番言语,倒颇有些意外。
“正如殿下所言,立百家之学,兴青州之兵,重建我大汉!”郗虑朝众人一礼,激动地说道。
刘禅听后心中一震,“这郗虑是个人才啊!”要知道他可从来没有透露过,用青州之兵谋取天下的想法。
“鸿豫一席话,令本王茅塞顿开!不愧是名师出高徒!”刘禅顺势称赞道。接着他话锋一转:“本王重建稷下学宫,兴百家之学,一方面想为大汉培养人才。另一方面,也想效仿先帝曾建立的鸿都门学,开创一股文艺复兴的新风。
“至于学宫的这些人当中,若有想做官的才能之士,便由孤来举荐。而不想为官的,可以继续潜心修学。”
“殿下是想效仿先帝将这些鸿都门学子,安排到朝廷各中枢部门任职?”郑玄反问道,这才是他最担心的事情。
“非也,重建后的稷下学宫,主要还是治学之地。若有想入仕者,需要先通过学宫的考核,才能被举荐!”刘禅详细解释道。“至于如何考核,则由学宫祭酒和博士说了算,本王不会干涉,更何况孤也是学宫的弟子,也无权干涉!”
见郑玄似乎有些意动,刘禅再次拱手抱拳,诚恳说道:“孤恳请郑公来担任这第一任祭酒?”
郑玄看了看身旁的一众弟子,又与刘禅四目相对。他突然发现眼前这位少年,没有传言中的那样不堪,相反,他身上透露着一股老成持重。
他更不好拒绝,因为弘农王适才说的,也正是他心中所想,甚至稷下学宫比起洛阳城中的太学,更加包容,也更加纯粹。
更何况郑玄麾下这一众弟子,大半都是冲着他儒学大师的名号来的。他们内心渴望,有朝一日能进入仕途,能在各郡县混个一官半职。其中更有不少出身寒门的才智之士,若一直埋没在乡野之间,不能造福于民,那着实可惜。
兴百家之学,郑玄是没有意见的,这也本就是他所擅长的。至于学宫考核,郑玄对这个办法是非常赞同的,总好过那些政治作秀。
桓、灵两帝时,有一首童谣如此唱道:“举茂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其中反映出汉朝的察举制,已经彻底失灵了。这些被举荐的官员,既无才学,更无德孝。大汉正是用了一群这样的儒家子弟,才陷入今日的困境。
“那老夫就恭敬不如从命!”郑玄起身,略微整理了衣衫,俯身拜在刘禅面前。见郑玄答应了下来,他那一众弟子也跟着喜笑颜开。
“郑公行此大礼,真令孤受宠若惊!”刘禅赶忙搀扶起他。
待郑玄坐定后,刘禅也以大礼参拜道:“郑师在上,请受学宫弟子一拜!”
“殿下,使不得!折煞老夫了!”郑玄连忙去扶,却没能扶起。
“郑公乃旷世之才,本王甘愿执弟子之礼!”就这样,刘禅顺势又认了一位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