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元宝谢恩起身,退了出去。一出宫殿,他便感觉到肩头的担子无比沉重。但他心中明白,这不仅是陛下对他的信任,更是他为大乾国效力、为百姓谋福祉的绝佳机会。他深吸一口气,大步流星地向宫外走去,脑海中已然开始思索着开发煤矿的第一步计划。
回到家中,王元宝立刻召集了自己的心腹下属,将陛下的旨意详细告知众人。众人听闻后,皆是神色凝重。其中一位年长的幕僚皱着眉头说道:“大人,开发煤矿虽您有经验,但河东道地域广阔,首先得确定煤矿的具体位置,这需要专业的勘探人员。而且开采所需的工具、人力,以及后续的运输、销售等环节,都需要精心规划。虽有巴州制作蜂窝煤的技术,但河东道情况不同,仍需调整,不知从何下手啊。”
王元宝沉思片刻,说道:“陛下既已将此重任交于我等,便是对我们的信任。煤矿勘探一事,可从各地招募有经验的勘探师,许以重金。开采工具方面,联系工部,让他们尽快打造出合用的器具,我也会提供些以往经验供他们参考。人力嘛,可从附近州县招募,给予优厚的报酬。至于蜂窝煤,我们有巴州的技术基础,先派人将技术资料整理好,再结合河东道的实际情况,召集府中的能工巧匠和熟悉当地材料的工匠,一同研究调整。”
众人听了王元宝的安排,纷纷点头称是,各自领命而去。
与此同时,王元宝进宫的消息也在朝堂上不胫而走。一些大臣对此事议论纷纷,有的表示支持,认为开发煤矿确实能增强国力;但也有一些大臣心存疑虑,担心这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且存在诸多风险。
礼部尚书张大人便是其中之一,他在朝堂上向李贤进谏道:“陛下,开发煤矿一事,虽看似前景广阔,但其中变数太多。且不说前期投入巨大,若开采过程中出现意外,引发民怨,恐影响我大乾国的稳定啊。”
李贤看着张大人,缓缓说道:“张爱卿,朕明白你的担忧。但大乾国若想发展壮大,就不能畏缩不前。煤炭对于我大乾国的未来至关重要,朕相信王爱卿定能妥善处理此事。朕已做好周全的准备,若有意外,朕自会应对。”
张大人见陛下心意已决,也不好再劝,只得退下。
另一边,王元宝的下属们迅速行动起来。招募勘探师的告示一经贴出,便吸引了众多人前来。其中有一位名叫赵三的中年男子,自称在矿山勘探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王元宝亲自接见了他,经过一番详细的询问,凭借自己对勘探领域的了解,王元宝觉得此人确实有几分本事,便将勘探河东道煤矿的重任交给了他。
赵三领命后,带着一队人马,深入河东道的深山之中。他们风餐露宿,凭借着专业的知识和经验,四处寻找煤矿的踪迹。经过数日的艰苦勘探,终于在一处山谷中发现了煤矿的迹象。赵三兴奋不已,立刻派人快马加鞭回府向王元宝报告。
王元宝得知消息后,大喜过望。他一边派人将消息告知陛下,一边凭借自己对煤矿开采的经验,迅速着手准备开采事宜。他与工部的官员们紧密合作,根据煤矿的实际情况,设计并打造了一批适合开采的工具。同时,招募来的数千名工人也陆续抵达河东道。
在开采现场,王元宝凭借自己丰富的经验亲自指挥。工人们在他的安排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各项工作。然而,困难也接踵而至。由于煤矿地处深山,交通不便,开采出来的煤炭无法及时运输出去。王元宝又立刻下令,组织人手拓宽山路,同时根据以往运输经验,打造了一批特制的运输车辆。
在准备蜂窝煤制作时,王元宝先安排人将巴州制作蜂窝煤的技术资料详细整理出来,包括材料配比、搅拌工艺、成型方法以及晾晒烧制的要点等。然后,他召集了府中的能工巧匠以及从河东道当地请来的熟悉本地材料特性的工匠。大家围坐在一起,共同探讨如何根据河东道煤炭和其他材料的特点,对原有技术进行调整。
他们首先对煤炭的特性进行了详细分析,发现河东道的煤炭发热量更高,但黏性略有不同。于是,在黄土和水的配比上,工匠们开始了反复试验。经过多次尝试,他们发现适当增加黄土的比例,并调整搅拌的时间和力度,可以使蜂窝煤的成型效果更好。
在成型环节,他们根据之前的经验和现有工具,设计了一种更加高效的模具,能够快速制作出形状规整的蜂窝煤。而在晾晒和烧制过程中,考虑到河东道气候与巴州的差异,他们调整了晾晒时间和烧制温度,确保蜂窝煤能够充分干燥且质地坚硬。
经过多次调整和改进,终于制作出了比在巴州时质量更优的蜂窝煤。王元宝看着眼前乌黑发亮、形状规整且质地坚实的蜂窝煤,心中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落了地。他立刻凭借自己在商业推广方面的经验,安排人手进行大规模生产,并在河东道的百姓中推广。
百姓们试用后,纷纷称赞蜂窝煤的好处。消息传回京城,李贤也十分高兴,对王元宝的办事能力更加赞赏。
随着煤矿的持续开采和蜂窝煤的广泛推广,大乾国的煤炭供应逐渐充足。不仅百姓的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许多依靠燃料的行业也蓬勃发展起来。大乾国的国力日益增强,在诸国中的地位也逐渐提高。
而王元宝,因为此次出色的表现,成为了大乾国的功臣,他的名字也被载入史册,成为了激励后人勇于开拓、为国家奉献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