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清宫内,崇祯站在巨大的地图前,目光紧盯北方干旱区域。河北、河南、山西三地因粮荒爆发而哀鸿遍野的画面,在他的脑海中挥之不去。
“东厂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了,不能打压太过,以免东林党坐大。”他缓缓说道,声音冷峻,“如今粮食才是大问题,若不建立长期储备,未来再遇天灾,朝廷将束手无策。”
王承恩站在一旁,躬身说道:“陛下,可有具体打算?”
崇祯转身,目光如炬:“启动大明粮仓计划。命各地开设专门的地方粮仓,优先储备大米与麦粮,分南北布局。运河是我们的命脉,将南方的富余粮食调往北方,确保粮荒地区得到长久保障。”
王承恩略显犹豫:“陛下,粮仓的设立需要地方士绅配合,但他们的粮食储备素来敏感,恐怕会有阻力。”
“他们若不配合,朕自有办法。”崇祯目光中闪过一丝寒光,“这一次,不仅要建成粮仓,还要借此机会,敲打地方的顽固势力。”
翌日朝会,崇祯亲自向内阁提出“粮仓储备计划”。
“众位爱卿,粮荒频发,民不聊生,朕决定设立大明粮仓。此计划将整合南北资源,保障全国粮食调配。”他的声音低沉有力,每一个字都像是重锤砸在朝臣的心上。
户部尚书陈子敬率先出列,表情郑重:“陛下,此计划若能实施,定可稳定民生。但粮仓的建立需要庞大的资金和运输资源,恐怕耗时耗力,需慎重考虑。”
紧接着,礼部侍郎李长寿站出,语气微带抗拒:“陛下,地方士绅囤粮乃常态,若强行调配,恐引发地方矛盾,还请陛下三思。”
崇祯看着两人,面上虽无表情,内心却冷笑。通过心镜术,他捕捉到了对方真实的心思:陈子敬担忧的是国库空虚难以负担,李长寿则更多地在维护士绅利益。
“朕已经考虑周全。”崇祯缓缓开口,“粮仓的启动,资金由户部与内库共同筹措;至于运输,南方漕运系统足以应对。至于士绅问题,地方豪绅确实该为国家分忧。朕会下令各地士绅配合粮仓计划,严禁囤积居奇。”
朝堂一片沉寂,反对声虽未平息,但无人敢再当面质疑。
当晚,崇祯召集心腹大臣与玄卫首领王安,在乾清宫内密议下一步计划。
“粮仓只是第一步。”崇祯说道,指着地图上标注的几个地区,“朕准备在这些地方试点推广高产作物,优先选择适合北方气候的耐旱小麦,以及南方丰产的大米品种。”
温体仁问道:“陛下,推广作物需要时间,是否先以试点为主,逐步扩大?”
“正是如此。”李辰点头,“试点地区集中在灾情缓解的区域,这样不仅能安抚百姓,还能减少士绅的阻力。同时,玄卫要加强监控,防止有人暗中阻挠。”
大明粮仓计划很快传达到地方,但却在地方士绅中引发轩然大波。
在河北定州的一处豪宅内,几名地方豪绅正聚在一起,面露不满。
“皇上要建粮仓,还要求我们提供粮食储备,这不是割我们的肉吗?”一名中年士绅拍案而起,怒气冲冲地说道。
“可不是吗?这些粮仓一旦建成,我们的粮价就会被压得死死的。”另一人附和道,“不能让朝廷得逞!”
“听说玄卫正在监控各地动向。”一名较为谨慎的士绅低声提醒,“稍有不慎,可能会惹祸上身。”
“哼,难道就这样任由他们摆布?”中年士绅冷笑,“我们可以慢慢拖,至少让粮仓计划无法按时完成。”
乾清宫内,崇祯端坐御座,手中紧握玄卫呈上的密报。纸上的字迹清晰无比,列举了数名地方士绅在粮仓计划中的消极对抗、囤积居奇甚至挑拨民心的种种行径。密报最后一行,张鹏用力书写了一句:“如不立威,恐后患无穷。”
崇祯缓缓放下密报,目光中透出一抹寒意:“看来,有些人还没明白大明的江山是谁的。”
他抬眼扫向王承恩,冷声道:“传朕旨意,即刻行动。玄卫负责查封所有囤粮士绅的仓库,重点打击密报中提到的几人。将粮仓归为官管,任何反抗者,按国法严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