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朝堂上,一如既往地肃穆,却隐约透着不同寻常的气息。崇祯坐在龙椅上,注视着下方列队而立的文武百官。他注意到,在那些熟悉的老臣中间,几张年轻的面孔格外引人注目。
这批年轻官员,多数来自农政司或玄卫辅佐的地方改革项目。他们衣着简朴,神情却格外坚毅。这是崇祯一手培养和提拔的新生代力量,他们在改革中展现出的忠诚与才干,正在改变朝堂的格局。
“诸位爱卿,湖广长沙府改革的最新奏报已送上。”崇祯举起一份文书,声音平静但带着威严,“当地试点通过粮市交易、轮作推广和商贸扶持,已成功让粮价下降两成,地方百姓自发组织劳作,府库收入翻倍。这是年轻知府赵涵带领官员们的努力成果。”
赵涵因事在地方未能入朝,但他的名字早已在满朝文武中传开。
“陛下,”一名年轻的农政司官员出列,拱手行礼,语气中带着激动,“赵知府的经验值得推广。臣以为,改革的关键是地方官员与百姓的紧密合作。若能将这一模式在全国推广,改革必然事半功倍。”
此言一出,一些保守派官员忍不住出列反驳。
“陛下,这些新官员虽有一时之功,但经验尚浅,难以应对复杂的地方事务。贸然推广其模式,恐怕会适得其反。”
另一名清流官员亦站出附和:“是啊,改革虽重要,但稳定更为紧要。若让这些年轻人担大任,恐怕难以服众。”
年轻官员中,一人站出,正是农政司副司长周景成。他年仅三十,早年因才干被崇祯提拔,此次负责河南的试点推广。他毫不畏惧地出列,语气坚定:“陛下,臣以为,改革成效不能用年岁衡量,而在于是否真正为百姓谋利。”
周景成扫视反对者,目光炯炯:“臣在河南试点时,士绅反对、地方官员敷衍,但百姓因改革得实惠,主动支持。这说明,只要朝廷的政策能真正落地,百姓自会站在改革一边。”
崇祯微微一笑,满意地点了点头。
当周景成发表完自己的意见后,顽固派官员纷纷表现出不满。一名年长的官员——东林党骨干李桢山站出,语气中透着嘲讽:“周大人年纪轻轻,确实有锐气,但治国之道非一时之功,更非靠一地试点便可定论。陛下,改革的本质是牵动全局,若全靠年轻人一腔热血,恐怕后果堪忧。”
周景成却不为所动,拱手道:“李大人所言未必无理,但您是否也承认,当前的阻力并非改革本身,而是地方士绅的蓄意阻挠?若无坚决的推进,又如何能求得全局之稳?”
李桢山冷笑:“士绅盘根错节,岂是简单处置即可?改革急功近利,地方动荡,陛下该如何向天下交代?”
“周卿此言甚合朕意。”崇祯开口打破僵局,目光锐利地看向那些顽固派,“朕需要的是解决问题的人,而不是抱着旧规不放的废物。”
这时,崇祯从龙椅上缓缓站起,环视全场,声音低沉却充满威压:“朕问你们,这些年来士绅盘剥、粮价飙涨,是不是朝廷的责任?而如今改革见成效,你们却只会质疑新人的能力,莫非你们自己就毫无过失?”
一言既出,满堂震慑。
与此同时,地方上,新生代官员们正面对更加复杂的局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