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书城网

字:
关灯护眼
我的书城网 > 永世帝唐 > 第二百五十四章:清风对答

第二百五十四章:清风对答

殷闻礼皱了皱眉头。对这个说法不以为然。

他的不以为然也是有根由的。

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有十一篇,东汉末年的经学家赵岐在孟子题辞中认为孟子的前七篇为真,后四篇为伪篇。或许是这个原因,东汉以后,这四篇便相继失佚了。

尽管汉书文艺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但实际上在汉代人的心目中已经把它看作辅助“经书”的“传书”了。

经书是指儒经,即儒家经典著作。

子书是指诸子所撰写之书。汉书艺文志诸子略载:诸子计有一百八十九家,除去汉代的四十九家外,先秦诸子还有一百四十家之多,各家“以成其言”。

传书,是记载历史传记的书籍。

汉文帝把论语、孝经、孟子、尔雅各置博士,便叫“传记博士”。

到五代后蜀时,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

后来宋太宗又翻刻了这十一经。到南宋孝宗时,朱熹编四书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元、明以后又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更是人的必读之书了。

现在还是唐初,孟子的地位并不高,要不是殷清风说他读过孟子,他或许都不会提到这本书。

“阅读孟子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个是时间顺序,一个是思想主张。

孟子游历诸侯的经历大致为:在邹国游历年龄约在四十岁左右、第一次到齐国时是齐威王执政、到宋国是宋偃王、在滕国是滕文公、到魏国是梁惠王、第二次到齐国是齐宣王、离开齐国后告老还家,著孟子。

孟子体现了孟子的思想,而这种思想不是在书房内沉思和玄想而得,而是在游说诸侯的实践中的宣扬和主张,是对一个个具体事例的回应。

想要读懂孟子,要结合他所在的时代,这样才能“知人论世”。”

殷闻礼又暗许的点头。这样才是治学的思路。就像殷清风说的那样,不能读死书。

“孟子的思想较为丰富,有所谓三辩之学,即人禽之辨、王霸之辩和义利之辨。

人禽之辨:如孟子滕文公上中“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王霸之辩:王指三代圣王之王道,霸指春秋五霸的治国之道。

孟子以王道与霸道相对,认为施行仁政,以德服人者为王道霸道以武力压服别人,不能使之心悦诚服。

所以,他提倡王道,反对霸道。

如:邹与鲁閧:邹国与鲁国争斗,邹国有三十多“有司”被打死,而百姓却在一旁见死不救,所以,穆公向孟子请教其中的原因。

孟子认为,不能以官吏甚至君主代表国家,国家的主体是民众而非君主和官吏。百姓的冷漠责任在官吏。邹国的官吏平时缺乏仁爱之心,对百姓的死活不管不问,现在算是得到了报应。

解决民众“爱国”的问题,要依靠“行仁政”。只有造福于民才能得到民众的拥戴。

除了立人之本在教育的人禽之辨和民本和仁政的王霸之辩外,义利之辨才是立国立心之根本。

义原指人义、情义。儒学的“义”重在群体利益,“利”重在个体利益。诸子各家对义利问题均有不同的诠释,而儒家对其尤为看重。

儒家学派以重义轻利为先见,孔子强调:“不义而且富贵,于我浮云”,“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荀子则以为:“荣辱之分,安危利害之常体,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孟子开篇即讲“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到了汉代,董仲舒春秋繁露云:“凡人之性,莫不善义,然而不能义者,利败之也。故君子终日言不及利,欲以勿言愧之而已,愧之以塞其源也”。由此可以见得,人的义和利虽是密不可分的,但却有孰先孰后、孰主孰辅之分。

有人认为“舍义取利”造成很多人谈“利”色变,以为“利”就是利欲熏心、唯利是图,以至于以“义”为荣,以“利”为耻。这实际上是对“舍利取义”主张的片面理解。

事实上,儒家所言“轻利”,并非不重视利,而是反对“见利忘义”、“因利害义”、“保利弃义”。

孔子在论语里仁里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在论语述而还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这实质上是承认私利为人之所欲,对于符合义的私利应该肯定。

关于人的利欲问题,孟子的观点也是符合人性的。

梁惠王同孟子见面时问:“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的回答是:“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孟子说的“何必曰利”并非说“利”不重要,他强调的是“仁义”更重要,仁义是利益的前提。

因此,儒家的重义轻利,其主旨绝非轻利,更不是反对利,而是主张在合乎义的前提下,去取得正当的、更大的、长远的利益。

义与利,有其相互矛盾的一面,但这种矛盾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而是可以通过融合而达致统一。”

包括所有人都在沉思殷清风对利义之辩的解读,这时,殷清风接着说道:“对于初学者,直接对他们将这三辩或许他们难以理解,作为传授者可以将孟子细化为七点主张。

一、重民: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二、德治: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三、仁政: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四、道义:

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五、任贤:

“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

六、修德:

“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七、笃行:

“且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过则顺之。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岂徒顺之,又从为之辞。”

许久许久,殷闻礼问出了所有人的疑问:“何人传授与你?”

殷清风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高衙内的恣意人生娇小玲珑的芈瑶红楼:从难民开始崛起带空间在荒年乱世,做个悠哉少爷穿越:基建文化到古代三国:开局酒馆老板,带曹操躺赢从质子到千古一帝太子的位置给养子?朕不忍了皇帝年少,我从安南开始挽天倾人在汉末,我堂兄是刘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