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刚才正在回想吕才的个人资料,现在听温彦博也认识吕才,他说道:“哦?不知是何等旧事,温侍郎可要说来听听?”
温彦博道:“待臣先向淮阳侯确认一下。”
李世民点点头。
温彦博问道:“淮阳侯所说的博州清平吕才,今年年岁几何?相貌又是何等模样?”
殷清风回道:“吕兄今年一十九岁,身高相貌”
温彦博不停的点头,等殷清风说完,他转向李世民,“以淮阳侯的描述来看,这吕才便是臣要找的人。
臣前年奉命前往山东查看水情,在河中救起一个落水小娘子。若淮阳侯描述得无误,臣救起的小娘子就是淮阳侯的友人吕才的未婚妻。”
“咦?啊?”“这么巧?”“太巧了吧”
这虽然不是一个才子佳人的故事,但众人兴奋点被点燃了。
“淮阳侯,你那友人在哪里?”“淮阳侯快回去把带来让温侍郎确认一下。”“带来有什么用,温侍郎也没见过他。”“对、对、对,去温侍郎的家中”
“敢问,温侍郎救起的小娘子叫甚姓名?”
吕才突然出现在殷清风身后。
“咦这小子是谁?”“他从哪儿冒出来的?”“傻啊,这都看不出来,这小子就是吕才!”“他就是吕才?”
殷清风拱拱手,“臣让吕兄等在旁边的屋子,以备殿下垂询。刚才吕兄想必是听到温侍郎的话,才走了出来。惊扰殿下了。”
有了殷清风的铺垫,其他人才想起了。
戒备深严的皇家学院里竟有人突然出现在太子身侧,这要是刺杀太子那可就不得了了!
后知后觉的武勋们,立刻检查两边的房间。
李世民虽然没想那么多,但也不阻拦武勋们的动作,他倒是感兴趣的打量着吕才。
“淮阳侯说你的算学不错,还和淮阳侯一起制作了沙盘,不知你师承何人?是族学还是官学?”
吕才一面看着温彦博,一边回答道:“民的算学在官学中习了一些基础,更多的是向淮阳侯求来的学问。”
李世民一听,那就没错了。
现在殷清风展示出再多的学识他都不奇怪了。
他见吕才一直看着温彦博,笑呵呵的说道:“温侍郎,快来确认一下。”
吕才在殷清风家里住了许久,早不是刚到长安时那种清瘦的模样了,唯一没变的还是他那双清澈的眼睛。而且,在殷清风身边呆久了,气质上也有了一些变化。
温彦博从吕才出现后,就在端详他,现在李世民问话结束了,他问道:“可否请吕小郎君讲述一下你未婚妻的姓名,以及她落水的经过。”
吕才露出痛苦的表情,“小子的未婚妻,乃皮庄东南街宋氏之女,闺名青儿。前年,青儿突染一场大病,满头青丝一夜掉光
小子心急,青儿的阿耶阿娘也心急,四方求医却一直不见好转。青儿自惭形秽,觉得配不上小子,便主动提出毁约退婚
小子与青儿情深,自然不会应允。结果她为了小子不受人耻笑,竟然竟然投水自尽呜呜”
吕才到底还是年轻人,竟然蹲在地上痛哭起来。
“唏嘘”“好个知情重义的小娘子啊”“真可惜了”
“可惜什么?没听那小娘子被温侍郎救起来了吗?”“对啊温侍郎,那小娘子如何了?”“还是秃那个青丝”“某家认识一个名医,回去后就把他送到温府去!”
温彦博不为所动,“那你怎么来长安了?何时来的?”
吕才擦了擦眼泪,站了起来,“小子苦寻多日无果,便想着来长安参加科举,若是侥幸得中,天下一定会宣扬小子的名声的。小子只期盼青儿能听到消息后,与小子相认”
温彦博向李世民说道:“臣以确认,此吕才便是臣义女的未婚夫。”
“义女?”“温侍郎有福了!”“换做是某,某也会认下这么一个有情有义的小娘子做义女!”“才子佳人喜相逢,当浮一大白”“温侍郎,你可要请吃酒啊”
“哈哈哈好好!”李世民很是高兴的样子,“前有淮阳侯向某推荐,后有温侍郎认婿,双喜临门、好事成双啊”
“对、对双喜临门、好事成双!”“可喜可贺!”“再浮一大白!”“何时成亲啊?”“明天,就明天!”“别让某家等久了!”
殷清风笑眯眯的看着一切。今天真是个好日子
李承乾也兴奋得手舞足蹈的他和吕才认识很久了。
李世民挥了下手,豪气的说道:“有淮阳侯的推荐,某认命吕才为大唐帝国皇家军事学院的博士,教授测绘学并制作大唐全境的沙盘。”
不得吕才反应过来,他又说道:“某命令吕博士,十日后完婚”
“哈哈哈”“太子英明!”“太子威武!”“都去吃酒!”
一个凄婉的故事,竟然是这么一个结局谁都愿意的一个结局,所有人都有些兴奋。
裴世矩一边捋着胡子,一边感慨道:“老夫老矣真羡慕他们这些年轻人啊”
高士廉应和道:“是啊这人越老越喜欢看年轻人的喜怒哀乐”
唐俭笑呵呵的说道:“唐某向来羡慕禹国公的精神矍铄,禹国公可不能轻言老矣啊”
这时,殷清风喊道:“小子以吕兄友人的身份,赠住宅一套!”
他的话像是热油锅里扔下一把火一样,立刻引起关联反应。
“某赠绢百匹”“吝啬的家伙,绢百匹才几文钱?某赠金两万贯!”“某赠奴婢二十人”“还有某”
殷清风低头问道:“都记下了吗?”
李承乾拼命的点头。
他的一句话,吕才立刻就由穷小子变成了长安城里的小富豪了。
李靖等众人安静下来后,带着众人来到西面的房间外。他指着门上的字说道:“这一间是打算存放大唐境内以及高句丽、突厥、吐谷浑、西域诸国的资料。”
推开门后,数十个书架上只有靠近门边的一个书架上摆了大半个书架的书卷,其他都是空空如也。
李靖道:“这些是臣与其他几个博士凑起来,其中就有裴博士的西域图记三卷。
臣以为,殿下既然成立皇家军事学院,修文馆中关于战事的书籍应当由学院来保管和使用,而那些记载州郡疆域区划、山川河流等地理书籍也应当抄录一份在学院里保存。
另外,修文馆里负责整理这些书籍的校书郎不知可否转到学院来任职。”
唐从隋朝那里继承了二十馀万卷各种图书,于武德四年在门下省设置修文馆来管理。
修文馆在李世民上台不久后改名为弘文馆,置学士,掌校正图籍,教授生徒遇朝有制度沿革礼仪轻重时,得与参议。置校书郎,掌校理典籍,刊正错谬。设馆主一人,总领馆务。学生数十名,皆选皇族贵戚及高级京官子弟,师事学士受经史书法。
若是有人简单的认为修文馆或弘文馆就是一个简单藏书机构和皇家教育机构就错了。
书籍在古代本身就是神圣的象征,唐代图书更是由于种种原因而被赋予的政治功能。
一、作为政治教化的载体。
在传播技术手段相对贫乏的封建社会,图书发挥了类似现代报纸的作用。唐朝皇帝和著名大臣或文人,通过图书来传达自己的主张。
图书通过科举考试来发挥政治教化作用。凡是应试的考生必须学习唐朝制定的书籍。而这些书籍由唐朝皇室指定人员来编制、校对。如郎颜师古考定五经撰成五经定本和孔颖达撰定五经正义等。
二、作为行政管理的依据。
有些图书则被作为颁布政令的主要依据,如十道图。
唐代共有三种十道图,即长安四年十道图十三卷、开元三年十道图十卷、李吉甫的十道图十卷。
十道图里记载着全国的州郡疆域区划、山川河流等内容。更重要的还有为实施各项政令提供依据的政治需要,大凡考定傣料、土贡、户口、赋役时都需要以它为依据。
李吉甫就曾以宰相之尊,亲自主持编撰了十卷十道图。贾耽“尤悉地理”,先后撰写了别录六篇,河西戎之录四篇,海内华夷、古今郡国县道四夷述、贞元十道录等图书,这也是在为中央的行政管理提供最基本的依据。
三、作为争夺储位的工具。
李世民的儿子李泰之所以选择图书作为工具,其原因在于一是图书提供了一种成就“名王”名声的有效手段。
图书的编撰,至少可以为李泰带来善、重儒雅的名声,而这种名声在储位斗争中是必不可少的。
二是图书的编撰活动为李泰提供了名正言顺的与大臣联络交通的途径,从而形成一股拥戴自己的政治势力。
在整个唐代,皇子与大臣之间未经允许的联络是严厉禁止的,弄不好还要惹上杀身之祸。太宗在这个问题上对李泰如此宽容,实际上是在引导李泰走自己的成功之路。
三是图书的编撰活动为李世民特殊宠爱李泰提供了理由。
“十五年,泰撰括地志功毕,表上之,诏令付秘阁,赐泰物万段,萧德言等咸加给赐物”,己有优厚的赏赐在前,“俄又每月给泰料物,有逾于皇太子”。
这里特别强调李泰的待遇超过了皇太子,说明他获得了唐太宗的特殊宠爱,在争夺储位之路上又迈出了一大步。
四、作为谋取个人前途的阶梯。
图书作为谋取个人利益的阶梯,其首要表现就是谋取个人仕途上的进步。岑文本于贞观元年“奏藉田三元颂二篇,文致华赡。李靖复荐于帝,擢中书舍人”,一跃进入政府机枢中心。
房琯于开元中“作封禅书,说宰相张说,说奇之,奏为校书郎”,为自己一生仕途赢得了一个良好的开头。
韦弘机、李宪分别出使西突厥、回鹘,就利用这难得的机会,分别写出西征记回鹘道里记,结果一个“擢朝散大夫”,一个“迁太府卿”。
其次表现在谋取个人的良好声誉。武则天觉得张昌宗的名声太坏,想利用图书编撰为他谋一个好的声誉。“以昌宗丑声闻于外,欲以美事掩其迹,乃诏昌宗撰三教珠英于内成一千三百卷,上之”。
五、作为打击政敌的手段。
在唐代,图书也用来作为打击政敌的一种手段。最著名的就是来俊臣的罗织经。
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派别斗争势同水火,为了制造舆论,诬蔑对方,也以图书为手段,以至伪造图书。在唐代牛僧孺与李德裕的“牛李党争”中,出现了一部周秦行纪,就是为达到政治目的、打击政敌而编造的伪书。
贞观时期,号称良相的房玄龄、杜如晦遭到政敌借题发挥的打击。“监察御史陈师合上拔士论,谓一人不可总数职,阴剀讽如晦等。
李世民批复道玄龄、如晦不以勋旧进,特其才可与治天下者,师合欲以此离间吾君臣邪斥岭表”。于是,陈师合反而倒了霉。
还好,李世民并没有像殷清风担心的那样,死握着图书的所有权,他说道:“此事李祭酒所言极是,某明日就颁布敕令。”
再次获得李世民支持的李靖更是高兴,他声调有些激昂,“臣请殿下与诸位移步到最后那间房间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