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清风在东宫门外向月眉等人告别后,便坐车奔向通化坊。
殷府的门外很冷清,只有殷令名这位年轻的叔父在肃手等待着。
下午课休时,殷清风再次从记忆里找出了一些关于殷氏族人的资料。其中,就包括殷令名和他的儿子殷仲容。
殷令名继承了陈郡殷氏善于工画的技能外,仕途中又累官至从三品的光禄卿,以及得封勋位最高等级的上柱国,并继承殷闻礼的爵位建安县开国男。
可以说,殷令名是陈郡殷氏在唐朝站稳脚跟后,第二代子弟中的代表性人物。
他的儿子殷仲容除了在官职和勋位上不如他外,同样以书法和绘画留名青史。
挽郎,就是出殡时牵引灵柩边行边唱挽歌的人,在封建时期里,他们是一个特殊群体。
从魏晋时期开始,凡皇帝、皇后或太子、亲王这个级别的人死了,官府都要在六品以上的贵族子弟中,挑选一批人培训。
培训的内容有表情、走步子、唱挽歌等,大抵以形容哀戚、步履沉重和音调哀远为合格标准。最终经礼部考核遴选出规定的人数,充当挽郎。
晋书礼志记,成帝咸康七年,皇后杜氏病逝,“有司又奏,依旧例选公卿以下六品子弟六十人为挽郎。”
这是皇后出殡所需挽郎的人数。
皇帝的挽郎,人数翻倍。
世说新语纰漏记“南朝宋武帝崩,选百二十挽郎,一时之秀彦。”
选上挽郎的实惠,当然不止治丧期间的包吃包住和免费治装,最重要的是由此便算获得了后备干部即“选人”的身份。
俟治丧结束,挽郎的档案材料马上由礼部移交负责组织人事的吏部,转入分配工作和提拔当官的程序。
换句话讲,被选上挽郎,就可以当官,这是皇帝让人“抬棺材”的代价。
一部二十四史的人物传记长廊中,有的履历是科举起家,有的是军功起家,也有的是挽郎起家,如北魏史上的名人崔巨伦,其出身就是“以魏宣武帝挽郎,授翼州镇北府墨曹参军。
这是一个七品官,放在科举取士的唐宋时代,一个人寒窗苦读多年,侥幸考出个进士,也只是授你一个七品官。
所以,做官的捷径,莫如抬棺材。
与科第或荐举相比,挽郎入仕的年龄大大降低。
十岁就中进士的历史上罕闻,十三四岁选上挽郎的却不稀罕,因为挽郎的选拔对象就是这个年龄段的人。
比如唐代的赠太洲刺史杨志诚,年仅十三,逢上唐太宗李世民逝世,被选为挽郎,治丧结束即授潞王典签,从此就是吃俸禄的“国家干部”了。
按这样的年资熬下去,只要不犯大错误,每三年一次考核,加阶提职一次,二十岁出头便可进五品以上的高干行列了,这对科举出身的官员来说是难以想象的鸿运了。
挽郎得官容易,况且初任年岁既每次授官人数比选取进士还多,自然要引起靠科举博官者的不满。
武则天当政时,就有人上疏称:“今贵戚子弟,例早求官。或龆龀之年,已腰银艾或童卯之岁,已袭朱紫。千牛,辇脚之徒少仕则废学,轻试则无才,于其一流,良可惜也”
所谓“辇脚之徒”,就指挽郎。
为此,也有极少数想争气的官僚子弟,不愿意被人说是靠抬棺材起家的,即使选上了挽郎,也宁肯放弃入仕机遇。
如武则天的名相姚崇,本名元崇,曾被选为亲王李弘的挽郎,事后未去吏部注册,而是改名姚崇参加科举,获捷后授濮洲司仓。
由此可见,挽郎还是有大利可图的,虽然所得功名屡遭非议。
十七岁时殷仲容以唐太宗挽郎起家,五十二岁时进为子爵。
他这个子爵的爵位,是继殷峤之后,陈郡殷氏获得的最高的爵位。
本来以他的才能,在官职上超过他的父亲殷令名也是有可能的,但他生活的年代,恰好是女帝武妹妹叱咤风云的年代。殷仲容的晚年就在京城至远州的奔波和贬谪升迁再贬谪的起伏中度过。
女帝深爱其才,但殷仲容却没有选择站武妹妹的队。
没有站武妹妹的队也不算太可怕,悲剧的是他没有活过武妹妹。武妹妹比他还晚死两年。
等武妹妹去世后,李唐的江山是一片乱。
殷氏在第三代代表性人物殷仲容离世后,再也没有中兴的迹象了。
殷清风下车后,调整了一下呼吸。
同样作为殷氏在唐朝的第三代,他将面临一场考核。
“清风拜见叔父。”
殷令名露出清雅的笑容,“叔父早就见识过风侄的笔书,一直没有时间与你探讨。”他摇摇头,“看来今日也没有机会了。”
遗憾过后,他又好奇的问道:“风侄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了,让叔祖和几位叔伯父们聚集在一起等着你的到来?”
还在国子监求学的他,在中午休息的时候被叫回府内。
回到府内后,他只在书房外得了一个“黄昏时在门外迎接你风侄”的命令,连书房没让他踏进。
所以,猜测了一下午的他非常好奇殷清风是如何惊动了府里那些平时极少露面的长辈的。
殷清风再次拱手行礼,“若是叔父被允许列席,自当知晓原因。若是”
接下来要进行的话题,知道的人越少越好。他不知道殷令名是否有资格参加会议,现在只好做出模糊的回答了。
作为陈郡堂嫡支的嫡长子,殷令名思维很敏捷。他片刻后就明白这句话的含义,“那,风侄就随叔父进去吧。”
书房外,殷令名通报后,里面传出殷元的声音,“风儿进来吧。”
殷清风向殷令名笑了笑,推开房门。
殷令名向里面瞥了一眼,无奈的转身离去了。
今日族中长辈齐聚,商议的事情一定会涉及到家族兴衰大计。他即使是嫡长子,但受制于年龄,不被允许也不奇怪。
只是,另一支脉中年岁更小的侄子为何会被召唤来?今日的一切与他有关?
书房里,曾叔祖殷外臣、九位叔公:殷诚信、殷闻礼、殷至仪、殷基、殷谌、殷构、殷渥、殷常、殷跻,一个不少的都在。
叔祖管家和殷元也在,只是叔祖管家的位置更靠前,殷元则是敬陪末座。
殷闻礼面无表情的说道:“找个位置坐下吧。”
殷清风看向殷元。
殷元冲他点点头。
殷清风在殷元的对面坐下,等待着长辈们的问话。
可书房内除了偶尔的饮茶声,十二位长辈都在沉默的观察着他。
许久,殷闻礼说道:“风儿,你可愿做我陈郡殷氏的家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