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悠悠时光的悄然流逝中,距离上次给母亲讲述石灰用途已过去十日有余,这十日里,我一心扑在打造地窑这件事上,毕竟石灰对后续造纸至关重要呀。
打造地窑得先准备石头,我知晓这石头有能烧制石灰的,还有只能用于搭建地窑的,靠我一人收集太费劲,便叫上平日里一起玩耍的小伙伴们帮忙。大家分散开来,在周边各处搜寻,没过几日,就把收集来的各种各样的石头都堆放在了后院空地。而后,林宇凭借着自己之前烧石的观察和经验,将这些石头仔细分拣开来,通过敲敲听听、查看色泽纹理等方式,把质地细密、含丰富钙质能烧石灰的石头挑出来放在一旁备用,其余的就用来搭建地窑。
接着,我拿起锄头,在选定的后院位置开始掘土,一下又一下,费了好些时日,总算挖出个形状规整的空间来。随后便用分拣好的石头砌地窑壁,挑那些大些且相对平整的石头放在底部做基底,沿着坑壁一块挨着一块摆放好,再用小锤子轻轻敲打着,让它们贴合得更紧密些,然后用黏土仔细填充石头间的缝隙,确保地窑壁牢固且不会漏风。
在砌壁的过程中,我提前规划好了烟囱的位置,选在靠近后院角落的一侧,预留出合适的空间作为烟囱通道。同时,为了方便后续观察烧制情况又能抵御高温,我巧妙地在靠近烟囱通道处,用几块契合的石头搭建出类似“观察井”的构造,石头之间相互咬合,中间留出个小小的孔洞,孔洞上方用一块略薄且耐高温的石板盖住一部分,这样既能防止热气大量涌出,又能在需要查看时,稍微挪开石板,透过孔洞知晓里面的火势、烟雾等情况。
一层一层耐心地垒着石头,终于地窑的四壁都砌好了。到了给地窑封顶的时候,我用上父亲雇人找来的那些质地坚硬、尺寸合适的大石料,一块一块地将它们铺在窑顶之上,铺得严严实实、平平整整,待全部铺好后,这地窑的顶部竟与后院的地面几乎齐平,从外面看去,若不仔细分辨,根本瞧不出此处地下藏着一个地窑呢,就仿佛它本就是这地面的一部分,巧妙地隐匿了起来。
对于地窑入口处的“门”,我可是费了一番心思。考虑到既要方便开合,又得能有效隔热防火,我先是用几根粗细适中的木头,精心打造出一扇轻便的木门框架,然后在框架上钉上厚实的木板,让木门有了一定的厚度与强度。做好木门后,我在木门的内侧均匀地涂抹上厚厚的一层黏土,黏土紧密地附着在木门上,如此一来,当关闭这扇门后,黏土就能隔绝地窑内火焰的高温,防止木门被引燃,同时也能起到很好的密封作用,让地窑内的热量不容易散失,有助于烧制石灰时内部保持高温环境。
地窑整体打造完毕,其内部空间宽约一米二,长三四米,深度也恰到好处。接下来就是准备烧制石灰了,我把挑出来能烧制石灰的石头搬运进地窑内,按照之前知晓的类似烧制陶瓷的方法去摆放这些石头,沿着地窑的内壁,一圈圈地将石头堆叠起来,中间特意留出一个与烟囱通道相连通的类似烟囱的空间,方便火焰和热气顺畅流转,使每一块石头都能充分受热。在石头堆的最下方,我先是铺了一层干燥易燃的柴草,这柴草主要是起个引燃的作用,待柴草点燃,火势渐起后,便在上面添加了不少干燥的木料,毕竟木料的燃烧更为持久,能保证地窑内长时间维持高温,这对于烧制石灰来说可是很关键的,毕竟烧制石灰需要较长的时间,只有足够持久且旺盛的火势,才能让石头充分发生变化呢。
一切准备就绪后,我小心翼翼地将那扇涂着黏土的木门合上,让它封住地窑的入口,又仔细检查了一下黏土与地窑壁衔接的地方,确保密封严实。随后便点燃了柴草,起初,火苗在柴草间轻轻跳跃着,缓缓蔓延开来,不多时,火势就渐渐大了起来,红红的火苗开始舔舐着上方的石头,那明亮的火光映照在地窑的内壁上,也映亮了我满是期待的脸庞。
随着火势越来越旺,柴草和木料一同燃烧释放热量,高温开始向四周扩散,紧紧包裹着石头。我守在地窑旁,隔会儿便轻轻挪开木门上的一点黏土,透过缝隙观察里面的情况,看着火焰沿着石头间预留的通道穿梭,热气腾腾地往上涌,整个地窑仿佛变成了一个巨大的熔炉,那些石头在高温的炙烤下,慢慢地发生着奇妙的变化。我心里既紧张又兴奋,要是感觉火势小了,就赶紧打开门添些木料,然后迅速再把门合上,让火焰持续旺盛地燃烧,确保石头能持续处于高温环境之中。
经过好一番工夫,那些石头终于在高温的作用下,逐渐呈现出了不一样的模样,成功地被烧制成了石灰。待石灰冷却后,那白花花的模样,让我心里满是欢喜,也让我对接下来的造纸之事更有信心了。
石灰有了,我便迫不及待地筹备造纸。能用来造纸的材料倒也不少,像树皮、树叶,还有麻类植物以及用麻编织的草绳、麻袋之类的。我知晓古人造纸大概是利用植物纤维,可具体的操作方法我却只是略知一二,于是便打算自己做些尝试,权当是一场摸索的实验了。
我先是收集了不少各种各样的原料,把它们分类整理好。先是拿了些树叶,想着这东西随处可见,数量又多,要是能用来造纸,那可再好不过了。我将树叶洗净,剪成合适的小片,放进大木桶里,倒入调配好的生石灰水开始浸泡。浸泡了几日之后,便试着进行后续的蒸煮、打浆等工序。可谁知,这树叶太过娇嫩了,经过一番折腾,纤维都碎成了糊状,根本没法形成可用的纸浆,最终造出来的纸张一拿就破,根本不成样子,这第一次尝试算是以失败告终了,我心里虽有些失落,可也没气馁,想着这造纸本就是个不断摸索的事儿嘛。
接着,我把目光投向了麻类植物的皮,从那些旧麻袋、草绳上拆解下麻皮,仔细地清理干净,同样剪成小段放进木桶,用生石灰水浸泡。这次我格外留意浸泡的时间和状态,每日都会去查看一番,看着麻皮在石灰水中渐渐变得柔软,颜色也发生着细微的变化,我心里又燃起了希望。浸泡好后,将麻皮捞出来沥干水分,放入大锅中进行蒸煮。我守在炉灶旁,眼睛一刻也不敢离开,小心地控制着火候,让锅中的水保持着恰到好处的沸腾状态。待麻皮蒸煮得差不多了,便将麻皮转移到石臼里开始打浆。我拿起杵棒,一下又一下有节奏地舂捣着,麻皮的纤维在石臼里慢慢细化、分散开来,逐渐形成了细腻均匀的纸浆,这让我兴奋不已,感觉离成功又近了一步。
然而,在后续的抄纸环节,又出现了问题。我准备好竹帘,仿照记忆中古人的做法去舀取纸浆,可不知是纸浆的浓度没调好,还是操作手法不够熟练,抄出来的纸张要么太厚,要么太薄,厚的地方干了之后硬邦邦的,薄的地方又脆弱得很,轻轻一碰就破了,这次尝试又失败了,我不禁有些沮丧,可心底那股不服输的劲儿却越发强烈了。
我又尝试了用树皮来造纸,选了些质地柔韧的树皮,重复之前的浸泡、蒸煮、打浆步骤。在一次次的失败中不断总结经验,调整各个环节的细节,比如浸泡时石灰水的用量、蒸煮的时长、打浆的力度等等。终于,在经过了多次反复试验后,我成功地造出了纸张。当那纸张在我手中成型的那一刻,我心中满是感慨。往昔在田间劳作,如厕之时,只能寻些树叶勉强应付,那粗糙的触感、简陋的模样,着实让人无奈。如今,这亲手造出的纸张虽比不上那些工坊里的精良之作,却也足够让我告别那用树叶的窘迫日子了。摸着纸张上那淡淡的纤维纹理,看着虽有些淡黄却也透着质朴的色泽,我深知这其中凝聚着自己无数次尝试的心血,也仿佛看到了古人造纸时的那份智慧与不易。这纸张,于我而言,已不单单是简单的物件,更是我这段摸索历程的见证,承载着我对生活的那份用心与执着呀。
而在这几日忙着造纸的间隙呀,我也曾试着去探寻那如梦似幻的神秘世界。可上次那奇异的梦境仿佛给我留下了一道难以察觉却又实实在在存在的伤痕,每当我想要集中精力,去触碰那梦境的边缘,思绪却总是如同脱缰的野马,难以被收拢起来,怎么也无法静下心神。那曾经熟悉的光圈虽说已经慢慢恢复了往昔的模样,散发着柔和而神秘的光晕,可那至关重要的关键节点,却好似故意与我捉迷藏一般,始终隐匿不见,无论我如何努力地去寻觅,去感知,却始终没办法打开那通往梦境的神秘通道。